首頁>要聞
在這里,有兩個特殊的農民“賬本”
新華社武漢7月17日電(記者廖君、侯文坤、熊琦)在湖北,有兩個特殊的農民“賬本”為人所知。一本是珍藏在武漢革命博物館內的《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原件,這是毛澤東所做的一份農村調查報告,記錄了百年前佃農“比牛還苦”的悲慘命運。另一本則在距離武漢160多公里的咸寧崇陽縣銅鐘鄉清水村,農民沈懷德40年間記賬不輟,一摞家庭“日記賬”,記載了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生活變化。
“比牛還苦”早已成歷史
1926年,毛澤東前往湖南考察農民運動。他與壯年勤勉的佃農張連初促膝長談,詳細列舉他家里一年的支出和收入情況。撰寫了一份農村調查報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國家一級文物《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原件。(武漢革命博物館提供)
在這份報告中,毛澤東核算出:如果沒有天災人禍,這戶佃農“收支相抵,尚有虧空”。這份收入還須假定在下列六個條件之下才有可能:絕無水、旱、風、雹、蟲、病各種災害;身體熬練,絕無妨礙工作之疾病;精明會計算;所養豬牛不病不死;冬季整晴不雨;終年勤勞,全無休息。
他由此得出結論,“中國之佃農比牛還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則全無。然事實上佃農不能個個這樣,終年無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懶,虧折跟來了,這就是中國佃農比世界上無論何國之佃農為苦,而許多佃農被擠離開土地,變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50多年后,在湖北咸寧市崇陽縣銅鐘鄉清水村,曾擔任小隊會計的農民沈懷德,因記賬準確頗受鄰里信賴。1981年8月17日,結婚后的沈懷德開始將家庭開銷一一記賬,小到針頭線腦,大到購置家電、翻修房屋、看病住院等,筆筆記錄在冊,至今不曾中斷。
從1981年農歷七月十八(8月17日)懷揣10.6元現金、負債35.45元,到今天擁有7個子女近10個孫輩,平房兩棟,年收入超過10萬元,在沈懷德的賬本之中,中國農村早已“換了人間”。
“日子在一天天變好”
——沈懷德的賬本:2020年,種植和養殖、農機、人情、服裝、醫藥費和水電、燃油、話費等支出66384元,家里還有39615元存款。
↑6月9日,沈懷德在家中整理自己的賬本。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翻看老沈賬本,變動的數字如同中國農村發展跳躍向前的曲線。1981年,老沈上繳農業稅6元,2000年漲至2037元,到了2004年當地減免農業稅,2006年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
一些舊名目在沈懷德的賬本里成為歷史,也有新的名目折射生活的點滴改善,更多的惠民收入出現在賬本上。
沈懷德回憶,那時崇陽有句老話“舅舅的年拜了,國家的糧交了,就沒別的任務了”。“多少年來,農民一直都是要交稅的,后來不用交稅了,這真是天大的好事。”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國家惠農政策細化、落地——廢除“三提五統”政策,提供各種農業補貼,農村養老金、醫保、低保政策落地……
種田不交稅,反而還能得補貼;買農機、家電,國家給補助;孫兒孫女讀書不用再交學費;人情負擔少了,民風更淳了。從燒柴到2007年用起沼氣,再到2008年用上液化氣;從在人畜共飲的堰塘取水,到1995年有了水井,再到2009年自來水管道的架設、2017年調整新的取水地……“雖然燃油費、自來水費、電費、話費等開支的出現或增加,意味著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但也在提醒我,日子是在一天一天地好過。”沈懷德說。
新賬本見證鄉村振興
一串串數字,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的特殊印記,不斷摞高的賬本,也見證了農村的舊貌換新顏。
↑6月9日,沈懷德在田間勞作。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沈懷德還記得,因為家人患病開支較大,2014年以前,家里一直在盈余和虧欠中徘徊,2009年家里因病開支較大,那年年底算賬,還欠幾千塊。后來他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范圍,享受到醫保以及扶貧補助等政策的疊加,還有簽約家庭醫生服務。這幾年家里的醫療費支出雖然不少,但是年年都有盈余。如2020年支出醫療費14609元,年底仍有盈余39615元。
“黨和政府給我和家鄉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巨大變化,1995年家里年收入首次超過萬元,2007年首次超過5萬元,2018年首次超過10萬元……我心里頭有底,因為我們有黨和國家最堅實的后盾。”沈懷德感慨道。
穿越百年,一筆筆記在賬本上的數字,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經歷,是一個農戶對走向富裕的期盼,也是勤勞致富的艱辛和山村生活的巨變。
如今,沈懷德賬本的原件,已經成為湖北省檔案館的藏品。沈懷德依然還在記賬,這摞厚厚的賬本還在“長高”。他說,“我會一直記下去,記下鄉村振興的新變化。”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賬本 懷德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