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如何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來聽邵逸夫醫院院長的“智慧”答案
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以績效考核為重要抓手,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政策落地見效。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方向、舉措,是新階段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帶著一系列問題,杭商傳媒記者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作了專訪。
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 邵逸夫醫院/供圖
杭商傳媒:作為建院僅有27年歷史的年輕醫院,邵逸夫醫院在連續兩年的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考核中獲得A++,穩居第11名。請問邵逸夫醫院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么?
蔡秀軍:取得這一成績,對醫院來說既是驚喜,也是意料之中、理所應當。驚喜的是,全國僅有12家A++醫院,絕大多數為底蘊深厚、品牌響亮的百年老院,邵逸夫醫院建院歷史只有27年卻打破格局,實屬不易。理所應當的是,邵逸夫醫院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第一家由港資捐建、最早引進國際先進現代醫院管理模式的大型公立醫院,建院以來就一直按照現代化醫院的發展要求在運行。我們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抓手,通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升醫院的科學管理水平、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地見效,探索出具有邵醫特色的發展路徑,推動醫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這是我們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杭商傳媒:建院以來,邵逸夫醫院不斷借鑒全球優秀醫療機構組織架構和管理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探索出與國際接軌的“邵醫模式”。請問“邵醫模式”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什么?
蔡秀軍: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邵醫模式”不是錦上添花式的創新,更多的是“從0到1”的突破。我們在全國首創“門診不輸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診室”“無痛醫院”、委員會制度、入院準備中心、Attending負責制(主診醫生負責制)等先進管理模式,這其中蘊含的許多超前理念與當下新醫改政策中的要求不謀而合,推動邵逸夫醫院在發展中不斷“補短板”“揚長板”,成為業內公認的醫院管理典范與標桿。
比如,床位緊缺往往是大型綜合性醫院面臨的一大難題,直接導致了“住院難”“手術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國內最早設立入院準備中心,實行彈性床位管理方法,精準預約住院,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和周轉率,緩解床位緊張減少目標患者流失。據統計,2019年國家公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為9.1天。以邵逸夫醫院現有平均住院日5.03天為基數進行測算,目前的2400張床位相當于4342張床位的運行效率。
再比如,我們針對疫情防控,率先在全國創新試點“平戰結合”病房,在醫院新建筑五期工程大樓中進行落地。這個設想非常巧妙,一旦疫情來臨,只需在每個樓層加裝一扇門即可達到“三區兩通道”的傳染病房要求。我在去年全國政協雙周會上分享了這個方案,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邵逸夫醫院“平戰結合”病房平面圖 邵逸夫醫院/供圖
杭商傳媒:邵逸夫醫院不斷創新引領,發展以腔鏡技術為代表的微創學科,成為引領中國及世界腔鏡外科的一面新旗幟。在微創領域,邵逸夫醫院取得了哪些成就?
蔡秀軍:目前醫院微創手術占比提升至總手術量的80%,醫院機器人單機手術量穩居全國前三,逐漸形成以腔鏡技術為代表的微創治療、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生殖醫學、心血管介入治療、眼科等多領域共同發展壯大的局面,醫院診治水平全面提升。
由我帶領的團隊完成的國際首例完全腹腔鏡繞肝帶法二步肝切除術獲Nature專題報道,創造的刮吸解剖法肝切除術被編入美國外科學院多媒體手術圖譜,發明的支架法腸道轉流術替代了沿用166年的腸道轉流術,避免了再次回納手術。
以支架法腸道轉流術為例,在低位的直腸癌手術以后,為保護吻合口,傳統的方法會做一個造口,讓腸道的內容物改道,轉流到體外。這個方法確實給吻合口的愈合帶來好處,但在三到六個月后要二次開刀,給病人帶來不便和痛苦,影響他們的生活和社交。我們發明了一個轉流支架,把這個支架放到腸腔里,它可以阻斷小腸的內容物流入大腸,保護吻合口,在支架上方放一根引流管,把內容物引流到體外。等到吻合口愈合,轉流支架就會崩解,不需要二次手術。這一發明為病人提供了便利,節約了醫療資源,對微創外科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時,我們搭建了微創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基地,將醫院、醫療企業、研究機構整合為一個集臨床探索、器械設備、醫學人工智能、新藥研發及成果產業化為一體化的平臺,進行手術器械及高端裝備的研發。目前,多項成果實現轉化。如3D 1080P高清電子腹腔鏡,預計產業化后可促進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發展,每年增加千萬元產值;高性能內窺鏡關鍵技術和系統研發-超高清胸、腹腔鏡系統及超細徑電子腎盂軟鏡系統研發,填補國內空白,在國際內窺鏡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杭商傳媒:一直以來,邵逸夫醫院在醫療數字化改革上先行先試,最早在國內實現“云診療”服務模式,最早上線國內首個以省級公立三甲醫院為主體的區塊鏈醫療應用。請您舉例談談,這些改革為患者、醫院帶來了什么?
蔡秀軍:早在2014年,“互聯網+”概念還未正式進入政府官方文件時,我們就努力下好先手棋。從百姓預約、掛號、檢查、住院、手術、付費、出院等群眾最急、最憂、最煩的“關鍵小事”做起,邵逸夫醫院實現了在線預約掛號付費、院內導診、健康咨詢、在線報告查詢、在線評估等全流程智慧功能,奠定了在國內互聯網醫療領頭雁的地位。目前醫院智慧醫療預約掛號超80%,患者就醫時間從原來的4-5小時,縮短為1.7小時,通過預約中心和門診診間預約率達到97%。
緊接著,針對新醫改中倒金字塔式就醫格局這一“難點”,邵逸夫醫院在2015年率先建成了全國首個以分級診療為核心、以實體醫院為主體的智慧醫療云平臺,打造了一個數字化、移動化、常態化的“互聯網+醫院聯盟+醫生+健康產業”的新型醫聯體遠程醫療協作平臺。目前,該平臺已接入國內醫療機構5000余家,活躍醫生23萬余名,核心業務量(B2B,不包含健康咨詢)突破20萬人次/月,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分級診療實現提供了可行思路。
2020年,邵逸夫醫院上線國內首個以省級公立三甲醫院為主體的區塊鏈醫療應用,成為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區塊鏈在醫療電子病歷與科研數據領域應用的醫院。目前,醫院從主刀醫生創建手術記錄,到患者出院歸檔等電子病歷系統手術記錄全流程上鏈,對任何一臺手術做到全流程可溯源。同時,醫院在全國率先搭建以數據治理和區塊鏈技術為核心基礎的“科研數據管理系統”平臺,實現對科研數據全流程上鏈存證和溯源追蹤,以技術手段保證科研成果的可信性,醫療文書的完整性以及存檔的及時性。
此外,我們還探索建立基于醫院全系統覆蓋的大數據分析平臺QBI,強化考核數據的分析應用;建立人工智能患者隨訪平臺,動態調查患者就醫體驗和醫務人員執業感受,實現患者“在院-離院-居家”的閉環管理。
2018年9月14日,國家衛健委舉辦新聞發布會,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分享互聯網診療實踐經驗。
邵逸夫醫院/供圖
杭商傳媒:讓員工、患者感受到有溫度的醫療,是邵逸夫醫院一直以來踐行的文化和理念。在打造有溫度的醫療上,邵逸夫醫院有哪些具體做法?
蔡秀軍:2013年我當院長,在“以病人為中心”后面加了一句話——“以員工為主體”。病人是由員工去服務的,我們要服務好病人,先要服務好員工,所以我提出這一理念。在邵逸夫醫院,醫生和護士相互尊重、認可,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這種文化浸潤在醫院的每個角落和細節當中。無論是手術室內的一雙拖鞋、智慧更衣柜、獨一無二的康乃馨護士服,還是邵醫講堂、邵醫教育學院、邵醫之聲,醫院都努力從工作環境、薪酬福利、個人晉升等方面,為員工打造更為健康、溫馨的成長、工作條件。我當院長前,員工流失率是4.4%,現在降到0.6%。醫院連續六年獲“中國醫療機構最佳雇主”,最新獲評“2020年度醫療機構最佳雇主最受大學生歡迎醫院”,六大維度都排在全國前列,這是對邵逸夫醫院“以員工為主體”的最好認可。
當然,服務病人至關重要。在邵逸夫醫院,對患者的服務細致到醫療行為的點滴。在臨床一線,護士根據患者需求,憑借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強大的支持系統,發明多項源于患者又服務于患者的國家專利產品。如發現住院患者怕噪音,醫院借助“噪音智能分析與提醒裝置”,打造無噪音病房;患者提出病區個性化溫濕度需求,病房護理人員主動聯系廠家,開發低功耗的無線溫濕度感應器,實現24小時溫濕度監測。再比如在CT室,為減少輻射暴露,為患者準備了鉛圍脖、鉛方巾;醫院還為做超聲檢查的患者配備耦合劑加熱器,定期為樓道地板打蠟等。
杭商傳媒:對于今后邵逸夫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您有何規劃?
蔡秀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對公立醫院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此前對于高質量發展,各醫院都在探索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藍圖。此次文件的出臺,給公立醫院提供了藍圖與樣本,我們有了努力的方向。但同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醫院提出了高要求,不光是醫療質量,同時要具備安全、效率、溫度。因此我認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有創新意識,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有人文意識,打造健康溫馨的工作氛圍,提供暖心溫情的醫療服務;第三要有效益意識,提升內部資源配置效率和運營管理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服務效能最大化。
編輯:何方
關鍵詞:醫院 邵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