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時政
脫鉤不可取,打壓沒有用,合作是正道!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題:脫鉤不可取,打壓沒有用,合作是正道!
新華社記者孫聞、王琳琳、王亞宏
在美國不斷對中國實施科技“脫鉤”“斷鏈”之際,美國杜克大學中國事務高級顧問丹尼斯·西蒙于近日在大學世界新聞網站發表題為《是時候重啟美中科技合作了》的署名文章。文章認為,美中的科技關系從高度不對稱變為在能力和實力上更加對等,是時候從與目前不同的、正和的角度來看待美中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了。這代表了美國有識之士理性的聲音、冷靜的反思。
無論從中美兩國各自利益審視,還是從適應席卷全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考量,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重啟科技合作,都是明智之舉。之所以這么說,首先是因為時間已經證明“脫鉤”“斷鏈”不可取,“打壓”“封殺”沒有用。
2021年6月17日,巨焰托起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華民族飛天征程站上新的起點。在華盛頓當局對華科技“脫鉤”兩周年之際,這無疑是個很有說服力的事件。
這只是兩年來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無端打壓、密集封殺,對中國“卡脖子”“卡”出來的眾多成果中的一個。不可否認,封殺遏制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困難。比如,我們的手機不得不因為一時“缺芯”而調整技術路線。但新型舉國體制也在外部倒逼之下提速重大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三跑并存”中并跑的比重越來越大、領跑的領域也在不斷增加。“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北斗組網完成,5G加速商用,“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核電”不斷走出去……
在這些科技成果涌現的同時,中國科技實力及全球影響力在不斷提升。無論是從專利的產生還是從在世界頂級科學出版物發表的文章數量和影響力來看,中國現在都是重要的智力資本的生產方,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在國際科技事務議程制定和規則制定中,中國不再是被動適應者,而是日益成為規則制定的參與者;中國正在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技術轉移的源頭和跨境技術標準的塑造者。
誠如丹尼斯·西蒙文章中所言,當中國科學界和教育機構能夠貢獻相當多的知識和專長、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價值時,美國疏遠中國或對合作施加新限制,是十分愚蠢的。
美國顯然低估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創新能力和攻堅毅力,錯誤地認為“脫鉤”“斷鏈”會讓中國無所適從,“打壓”“封殺”會令中國一蹶不振。事實恰恰相反,“脫鉤”“斷鏈”“打壓”“封殺”更加堅定了中國科技界走自主創新之路的決心,激發了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將科技與創新放在國家發展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創新洪流通過改革奔涌而出,中國人對科技創新充滿信心。無論是基礎研究、標準確立,還是成果轉化、工程應用,一切進步都得益于矢志不渝地自主創新、堅持不懈地自立自強、持之以恒地艱苦奮斗,中國人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力,爭民族和國家之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站穩第14位,居于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
科技競爭從來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本身的競爭,更是市場規模與活力的競爭。有創新而無市場,科技創新只是“魚缸中的觀賞魚”。沒有市場的打磨和檢驗,高投入的原型科技產品無法大規模量產,更無法獲得豐厚回報反哺研發。中國能在美國“脫鉤”“打壓”下取得科技的巨大進步,正是得益于自身擁有廣闊市場,得益于科技創新深度沉浸到億萬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顯然,美國的打壓封鎖沒有遏制住中國科技的進步。相反,強行切割、阻斷中美科技交流與互動令美國社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脫鉤”“斷鏈”會讓美國丟失廣闊的中國市場,折損美國科技企業的豐厚收益。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2月美國商會發布的一份題為《理解美中脫鉤》的報告指出,完全切斷對華銷售的全面脫鉤將使美國飛機和航空業每年損失380億至51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意味將流失16.7萬至22.5萬就業。如果美國終止對華的半導體銷售,該行業將損失830億美元收入和12.4萬就業。
在科技領域,中美交流合作是兩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中美兩國攜起手來、加強合作,為應對氣候、環境、生態、能源、疾病等全球性難題提供解決方案,必將對世界穩定發展持續產生深遠影響,對人類社會進步帶來莫大福祉。
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美國政府應該認真傾聽本國有識之士發出的客觀理性聲音,正確看待中國科技發展和中美科技合作,停止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無理打壓和限制,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環境,共同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和發展。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中國 科技 脫鉤 美國 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