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要聞

共和國工業“搖籃”再次唱響創業曲

2021年12月30日 07:41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作為老工業基地,廣闊的吉林大地上,很多新中國“第一次”的創業故事傳唱了幾十年。1958年5月12日清早,第一輛“東風”轎車在長春組裝完畢,揭開了新中國工業的華章;1967年10月,長春客車廠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輛地鐵樣車交付試運行,中國人自己造的地鐵列車,奔馳在北京地鐵一號線上……

隨著時代發展,在市場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浪潮下,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經濟發展逐步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為此,國家提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吉林也開啟深化改革、爬坡過坎、奮力轉型。從糧食安全到大國制造,從創新創業到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吉林大地上,不斷涌現著自力更生、無懼封鎖、滾石上山的振興故事,映襯著新中國的創業精神和奮斗初心。

不怕困難,任人唯賢,振興凝聚創業精氣神

新中國成立初期,吉林大地便開啟了奠基中國工業的創業。

20世紀50年代初,共和國百業待興之時,中央決定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吉林市建設吉林化肥廠、染料廠、電石廠,中國化學工業在這里建立起來。在長春市,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開啟了新中國發展汽車工業的第一步。

快速建設一汽,最關鍵的是人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一大批高級技術工人奔赴長春,中組部抽調廳局級干部150余人抵達一汽,一批來自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畢業生和歸國留學生也前來支援。

12月的長春,冰封雪飄,氣溫動輒跌破零下30攝氏度。建設者們住在四壁透風的建筑工棚,作業時,頭頂雪天,腳踏凍土。有的人手被凍裂出一條條大口子,用膠布纏起來繼續干。來自各條戰線的黨政干部和高級人才也都沖在建設一汽的第一線,學會了操作機床、干鉗工活。

時任中央重工業部汽車工業籌備組主任的郭力被任命為長春汽車廠(后正式命名為第一汽車制造廠)廠長。當上廠長后,郭力開始琢磨怎么把廠長“讓出去”,“如能有一位熟悉東北情況,資格老一點、能力更強、位置更高的同志來當廠長,會更有利于調動各地力量支持一汽建設”。

放下身段到一線去,不怕困難堅持奮斗,能上能下任人唯賢——這是吉林建設新中國工業的創業精氣神。

來到2017年,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放緩。作為地方支柱企業,一汽集團民族品牌“紅旗”車年銷售不足5000輛,主要供給企事業單位。吉林要振興,一汽就要改革。

圍繞目標,集團進行了“四能”改革,即“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機構能增能減”。2017年,中國一汽全集團競聘,高級經理競爭上崗,平均年齡下降3歲,年輕干部占比提升13.3%。同時重組機構,形成更加專業、精細、扁平的構架,集團總部直接負責紅旗品牌運行。

改革激發了競爭意識,一汽員工更有干勁了。一汽集團公司體系數字化部副部長陳韻突破崗位路線和年限,從高級主任成長為高級經理。“競爭上崗成為共識,大家危機感也增強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很多供應商都感嘆跟不上我們的創新節奏。”陳韻說。

產品核心系統自主可控,是民族品牌的質量底氣。為了測試系統,在滴水成冰的冬日黑龍江上,研發人員張東波和同事們把測試車放在冰凍的江面上“凍”五個小時,在最冷的凌晨三四點來到江邊,做低溫冷啟動試驗。筆記本電腦用大衣緊緊裹住防凍“死機”,團隊成員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著。

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崗位任人唯賢,干事拼盡全力。中國汽車工業長子的創業精氣神在今天依然有力推動著中國一汽深化改革,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添磚加瓦。

敢闖敢試,勠力創新,振興用好創業“傳家寶”

新中國的創業史中,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創業故事,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一窮二白的歲月里,創業者們艱苦奮斗,在東北創立了一批“工業長子”企業,培養了一批骨干制造業人才,還留下了一批科研機構、科技人才。

1952年1月,王大珩來到長春時,我國在光學儀器制造上幾乎一片空白。從國外購進1噸重的光學儀器,價格等同于1噸黃金,人家還不一定肯賣。

創辦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前身),盡快建立新中國的光學事業,王大珩與同事們不分日夜地搭爐子、試工藝。

1958年,長春光機所“十一”獻禮項目有“八大件”“一個湯”。“八大件”是研制出來的八種光學儀器:中型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特寬度多倍投影儀、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子衍射儀、高精度經緯儀和紅外望遠鏡,“一個湯”是光學玻璃。在當時國際社會對我國進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光機所研制的許多儀器,都是新中國的“第一”。

50多年后,依托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發技術的基礎上,吉林省政府和其他股東共同出資,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投入運營。2015年,長光衛星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今年10月2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2F衛星發射升空。現在,“吉林一號”共有31顆衛星在軌運行,可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10至12次重訪,具備全球一張圖一年更新1次、全國一張圖一年更新3次的能力,最快可在11分鐘內實現對應急任務的響應,指標全國領先。

長光衛星公司董事長宣明原是長春光機所所長。正是看中了我國商業衛星行業這片“藍海”,他先在所里成立重大創新項目,又推動創辦長光衛星公司這家企業。宣明說,最初很多人反對,長春光機所內部也經過了激烈的討論,決定打破固有觀念,面向市場進行自我革命,通過創新實現“再創業”。

如今,長春市正在打造集衛星研發、生產、測試、運控和遙感信息開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長光衛星也成為東北唯一、吉林省首家獨角獸企業。

除了光學基礎,吉林省還是國家重點建設的生物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國家生物技術四大集聚區之一,是我國生物醫藥發源地之一,是國家第一個基因工程產品干擾素中試生產基地,第一個基因工程疫苗中試生產基地,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物制品的省份。

2020年10月,鼻噴流感疫苗上市成為國內很多城市熱議的話題。這一凍干鼻噴流感疫苗是長春百克生物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開展的項目。鼻噴流感疫苗改變了原有的接種模式,使用方便,避免打針,易于大規模免疫,前景廣闊。

科研實力是吉林的“底氣”。英國《自然》雜志公布的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省會長春位列全球第38位、中國大陸第12位、東北地區第1位。“光學城”“醫藥城”“衛星城”……老工業基地向高精尖產業轉型之路越走越寬。

綠水青山,綠色發展,振興厘清創業真“底色”

綠色生態是吉林的“家底”:東部長白山區林海莽莽,中部平原沃野千里,西部水草豐美……白山松水間形成天然的生態屏障和自然天堂,鋪展在東北大地上。

茫茫林海和肥沃黑土,為新中國的創業作出重大貢獻。70多年來,吉林向全國貢獻了大量原木,累計生產商品材1.5億立方米,供應全國煤礦、造紙、造船和鐵路建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黑土地迎來一批批開墾者。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插雙筷子都能發芽”,為全國供應玉米、稻谷、大豆。到了20世紀90年代,產糧大縣吉林梨樹的農民發現,黑土地露出了黃土層,微生物總量變少,肥力下降了。

支援全國建設數十年的東北,開始涵養自己的森林和土地。反哺是對過去創業付出的回報,涵養是為“再創業”打基礎。

2015年,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長白林海間轟鳴了數十年的電鋸聲消失了。打“綠色牌”、念“生態經”,停伐之后,林場工人從砍樹變為“看樹”,在林海中開展系統性森林保護、林下產業經營、生態旅游等多管齊下的“綠色創業”。

面對新一輪振興,吉林省各級干部也更新發展理念,更加珍惜資源,拒絕“掠奪式發展”。幾年前,白山市臨江市七道溝上游發現一處優質礦泉水源,水質部分指標優于阿爾卑斯山礦泉水,是難得的世界級高品質水。全國各地飲料廠家蜂擁而至。

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臨江市擋住了短期收益的誘惑,婉拒商家,決定實施“引泉入城”惠民工程,用食品衛生級管線將水源輸送至城區,讓百姓喝上礦泉水。

為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一場“黑土保衛戰”在吉林大地打響。秋收后,把秸稈粉碎后鋪在地里,降低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春耕時,免耕播種機行走在田間,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在梨樹縣,農業工作者探索出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讓黑土“緩口氣、歇歇腳”。

蚯蚓變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變強了,黑土退化被遏制住了……遼闊的黑土地上,一場“種地革命”如火如荼。數萬名科技人員扎根鄉村,給黑土加“油”。

隨著生態條件的改善,最近幾年,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每年拍到1萬多幅野生動物照片,有的動物種群數量比過去增加了幾倍。監測顯示,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分別由1998年的4到6只、3到5只,增加到2015年的27只和42只以上。(記者陳俊、姚湜、段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創業 長春 吉林 一汽 衛星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