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科普:冬季新冠病毒環境傳播風險大 專家支招如何做好防護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彭茜)由于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吸入病毒氣溶膠和接觸被污染的物體感染病毒的風險隨之增加,專家建議民眾針對冬季新冠病毒環境傳播注意增強防護。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氣溶膠實驗室負責人要茂盛教授告訴記者,環境傳播是指健康人與新冠感染者之間“時空”上沒有直接交集,而是通過吸入感染者排放的病毒氣溶膠(包括地面再懸浮與廢液氣化),或接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后又觸摸口鼻導致感染。
要茂盛團隊17日發表在《氣溶膠與空氣質量研究》雜志的研究分析了一起環境傳播導致疫情暴發的實例。此前關于新冠病毒環境傳播的研究大多僅限于流行病調查,要茂盛團隊聯合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團隊,針對某酒店暴發疫情的原因進行多手段調查,發現了環境傳播新冠病毒的確鑿依據。團隊利用涵蓋空氣、地表、物體表面等的環境監測數據,結合視頻監控、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該酒店疫情暴發主要因環境傳播造成。
要茂盛說,該酒店的零號患者(一名海外旅客)與被感染的兩名酒店隔壁的快餐店員工在時空上不存在交集,沒有直接的物理接觸,但經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他們感染的新冠病毒高度同源。分析研究發現,酒店保潔人員清掃酒店房間后無意中將海外旅客攜帶的新冠病毒傳送到其他地方,快餐店員工在宿舍洗衣房、樓梯間等環境通過呼吸或物體表面接觸的方式,感染了這些病毒。
研究還發現,該酒店隔離管控多天后,封閉空間空氣樣品中依然檢出高濃度的新冠病毒,證實了封閉空間氣溶膠傳播病毒的高風險。
要茂盛說,日常環境監測可低成本、有效地輔助目前的“動態清零”防疫總方針。特別是對公共衛生間等封閉空間的空氣檢測,對于人群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大樓、機場、酒店等樓梯扶手、電梯按鈕等物表的檢測,都能起到提前預警作用。
那么對于民眾來說,在新冠環境傳播風險高的冬季如何更好防護呢?要茂盛建議說,在封閉、半封閉公共場所活動一定戴好口罩,避免長時間逗留;在狹小公共空間,如有條件應盡量加大通風換氣;接觸公共設施的按鈕、扶手后,未經手部消毒不要再觸摸眼口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做好防護,搭乘私家車或乘坐網約車,盡量打開窗戶通風,減少風險。在外就餐時,應盡量縮短就餐時間,選擇人群密度較低與通風較好的位置,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此外,由于新冠病毒怕熱喜冷,在低溫環境下可較長時間保持傳染活性,導致冬季海外流入國內的物品表面頻頻檢出病毒核酸陽性。
相關專家提示,在選擇和食用進口食品時,應從正規渠道購買,有條件的話可以對所購買的進口食品進行溯源,盡量避免購買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進口食品,同時關注國家有關部門定期公布的核酸檢測陽性進口食品名單,不要購買這些被新冠病毒污染或者疑似污染的商品。
針對接受海外郵件可能沾染新冠病毒的情況,要茂盛指出,來自海外的快遞如被新冠病毒污染,由于水分的蒸發損失,沉降在包裹或信封等物件上的新冠病毒在擾動下很容易釋放于空氣中,而且相對來說濃度較高,容易造成吸入感染。所以,在處理快遞時特別是來自有疫情地區的快遞,一定要在通風場所并且安全戴口罩的情況下進行。
胡立剛表示,為降低郵件、冷鏈等接觸式傳播風險,主要需注意接觸前物品的清潔,接觸中的自我防護(如戴手套、口罩)和接觸后自我的手部清潔。
編輯:李京
關鍵詞:病毒 新冠 環境 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