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國際
炒作烏克蘭局勢 美歐各懷心腹事
新華社北京2月14日電(國際觀察)炒作烏克蘭局勢 美歐各懷心腹事
新華社記者鄧仙來 李驥志
最近,美國和歐洲國家圍繞烏克蘭問題開展一系列外交行動。美國總統拜登12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稱如果俄方“入侵”烏克蘭,將會立即“付出沉重代價”。對此,俄方官員批評美方的“歇斯底里已經達到頂峰”。
歐洲國家雖然也與美國保持溝通、協調立場,但更傾向于為局勢降溫。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傾向“拱火”,歐洲國家傾向“滅火”,二者在應對烏克蘭局勢上的差異暴露出雙方分歧,各有各的盤算。
美國重“拱火”
近一段時間來,美國以輿論炒作、制裁威脅、軍事升級等多種方式渲染烏克蘭局勢緊張氣氛。
美國不斷向外界公布情報,聲稱大戰在即。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11日聲稱,美方所獲情報顯示俄羅斯可能在2月20日之前“入侵”烏克蘭。還有美國媒體援引美政府官員的話報道,情報顯示俄羅斯把入侵時間定在16日。但這些說法不僅遭俄方否認,就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此也不認可。澤連斯基12日要求傳播這類消息的人給出確鑿證據,他13日與拜登通話時堅稱烏克蘭處于“安全可靠的保護”之下。
包括拜登上述表態在內,美國反復威脅,如俄方“入侵”烏克蘭,美方將聯合盟友和伙伴對其實施嚴厲經濟制裁,具體措施包括:制裁俄國內若干大型銀行以及普京本人,并在關乎國防軍工等的尖端科技領域對俄實施出口管制,限制其獲得先進技術。
美國最近將多批武器運抵烏克蘭,并承諾向烏提供更多軍事及經濟援助等。美國還加緊向波蘭、羅馬尼亞等靠近烏克蘭的北約盟國境內派兵,此舉被俄方批評為將加劇軍事緊張的“破壞性舉措”。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雖然聲稱愿意與俄進行外交接觸,但卻極力渲染戰爭迫近,并擺出為此做好準備的姿態,讓局勢進一步趨于緊張。
歐洲重“滅火”
歐洲多國政要近期積極斡旋烏克蘭局勢,其中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2月7日、8日先后訪問俄羅斯和烏克蘭,12日與普京通電話,以及德國總理朔爾茨本月7日訪問美國等。朔爾茨還定于14日、15日訪問烏克蘭和俄羅斯。
雖然歐洲方面也在對俄放話威脅制裁,甚至與美方就此進行協商,但態度與美方還是有所區別。比如,朔爾茨訪美期間,拜登公開稱,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將讓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終結”,但朔爾茨一直沒有松口承諾會支持終結這一項目。
同時,在外交斡旋中,歐洲國家更傾向于尋求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對俄強硬施壓。比如,馬克龍在他的幾輪外交活動中,對俄羅斯的安全關切表示了理解,并就未來歐洲的安全機制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德法兩國還與俄烏重啟“諾曼底模式”會談,試圖推動實施2015年達成的新明斯克協議。本月8日,德國、法國和波蘭領導人在柏林會晤,三方強調應與俄羅斯保持對話,避免歐洲陷入戰爭。
此外,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12日發表聲明強調,歐盟和歐盟國家仍在就烏克蘭局勢協調行動,歐盟外交機構仍在基輔繼續運轉。博雷利這一表態與美國撤離使館人員和在烏公民的做法明顯有別。
考量差異大
分析人士指出,歐美應對烏克蘭危機方式的不同,暴露出雙方在地緣戰略上的深度分歧。拜登政府內政成績不佳,要利用烏克蘭議題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同時還通過把俄羅斯打造成共同敵人來拉攏和捆綁歐洲盟友,從而維持由美國主導和掌控的歐洲秩序。因此讓烏克蘭局勢保持緊張有利于美國利益。
俄羅斯總理前助理亞歷山大·登金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俄羅斯事務前高級主任托馬斯·格雷厄姆9日在美國《政治報》上發表聯合署名文章指出,冷戰結束后形成的歐洲秩序導致類似烏克蘭問題的“間歇性危機”難以避免,要實現歐洲持久和平就不能不照顧到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但美國不愿改變當前的歐洲秩序,因為這一秩序完全符合美國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圍繞烏克蘭發生軍事沖突對美國影響有限,但將引發一系列歐洲國家難以承受的后果,包括大量難民涌入、對俄制裁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北溪-2”項目擱淺等。正因如此,避免烏克蘭發生沖突是歐洲的首要目標。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評論員尼克·席弗林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美歐盟友間的分歧公開場合很少表露,但私下是清晰的。歐洲特別是緊鄰俄羅斯的國家與俄貿易關系密切,歐洲對制裁俄羅斯顧慮更多。相比之下,俄羅斯在美國對外貿易中占比很小。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教授哈爾·布蘭茲11日在美國彭博社網站撰文指出,一旦歐洲大陸發生戰爭,其烈度之大、傷亡之重都是當今大多數歐洲人已久未經歷的。戰爭將制造大量難民并進一步破壞歐洲穩定。
編輯:羅文
關鍵詞:烏克蘭 美國 俄羅斯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