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碳中國 能源擔當>智庫>智庫
王遙:“雙碳”目標將帶來大量投資機會 應防范為盲目追求“綠色”而脫離發展實際的新生風險
財聯社12月17日北京電 (記者 姜樊),2021以來,“雙碳”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熱詞”。而“雙碳”目標的推進將是一場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也是我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過程中的內在要求,以及深層次地、結構性地調整與變革。
展望未來,中國的綠色轉型之路將蘊含哪些投資機遇?同時應當防范哪些風險?對此,財聯社記者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
王遙預計,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所需投資額約為14.2萬億元,這給金融機構帶來大量投資機會;對于各地而言,基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也將呈現新的發展路徑,西部及北部地區可能將因為可再生能源的突出優勢而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帶來新的發展生機。
不過,王遙同時指出,轉型風險將是綠色轉型中最集中的風險,要防范為盲目追求“綠色”,而脫離發展實際的新生風險。“棕色產業”進行低碳轉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穩妥有序的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
長期看碳價格將持續上漲
今年7月份,我國碳市場正式上線。而隨全國碳市場的首個履約周期截止日期的臨近,近一個月來重點排放企業交易意愿明顯上升,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的重點排放單位數量較上月增加65%,掛牌協議交易日均成交量較上月上漲163%,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顯著上升。但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價格則從開市時的50多元跌至了當前的40多元。
王遙認為,自首筆交易以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有序,配額價格在合理的區間波動。從目前來看,我國碳市場運行尚處起步階段,短期表現并不足以反映其潛力。
“現階段,碳配額的價格主要是由受減排控制目標影響的配額分配額度、配額分配方式,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所決定。但長期來看,全國碳市場成本將逐步走高,碳價會逐步走高。”王遙表示,但目前全國碳市場對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的成交價格分別做出了10%和30%的限制,即對碳價波動范圍做出限制,因此碳價還是會呈現較穩定的趨勢。
王遙還認為,進一步增強全國碳市場活躍度,將成為未來全國碳市場發展的重點。這需要穩步推進碳市場的擴容工作,在發電行業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逐步納入鋼鐵、建材等其他高排放行業,擴大碳市場的覆蓋范圍,增加交易量和活躍度。在穩定碳價的基礎上,探索碳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研究制定推出碳期貨等衍生產品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提升和優化市場的有效性。
“同時還要明確關于合格投資機構和個人的具體規則,逐步允許金融機構、各類投資者參與交易,提升碳交易市場流動性。”王遙預計,明年應該會出臺明確的關于合格投資機構的具體規則指引,逐步引入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作為交易主體,豐富碳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提高全國碳市場的流動性。
“雙碳”目標為金融機構帶來發展新機遇
“雙碳”目標將給我國經濟生產方式帶來巨大改變,這不僅僅是我國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和發展,也對我國高碳行業如何轉型升級、能源體系的改革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時也會帶來大量的資金需求。
王遙指出,對金融機構來說,“雙碳”目標的設立為其在新能源、新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領域帶來大量投資機會,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數據顯示,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已經有大量資金進入綠色低碳投融資領域。截至2021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4.78萬億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4224.97億元。同時,尚未有明確標準和統計制度的綠色基金、綠色信托,以及綠色企業融資融券等領域投融資規模也在持續增長。
在引導長期資金進入相關行業方面,王遙認為,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包括使用貨幣工具、財稅政策、風險分擔等相關激勵措施,保障綠色低碳項目收益和降低風險。同時要鼓勵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根據綠色低碳項目周期長、收益穩定等特征,開發更多適合長期資金投資的綠色金融產品。
轉型風險是綠色轉型中最集中的風險
“轉型風險是綠色轉型過程中最集中的風險,其會分別向產業端、投資端等緯度傳導,進而造成新的、更大的不穩定風險。”王遙認為,即便金融機構處在有利投資賽道,能夠享受到“雙碳”目標帶來的紅利,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一些傳統行業如化石能源、地產、傳統工業等行業可能面臨著轉型風險,金融機構需要應用環境壓力測試、ESG評估等方法,對現有“棕色”資產進行合理分析、有效配置和風險管理。
王遙認為,除了要關注高碳產業的發展風險之外,也要防范為盲目追求“綠色”而脫離發展實際的新生風險,譬如對于高碳行業盲目的“一刀切”,其可能對社會穩定乃至債務風險方面形成新的不確定因素,所以錨定目標的同時仍要尊重經濟、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才是高質量發展的本意。
“為煤炭、煤化工、鋼鐵、水泥等高碳行業的資金需求提供投融資渠道,推動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仍是未來我國實體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考驗。”王遙認為,未來在對我國綠色金融體系進行補充,持續加強對綠色產業支持的同時,還需覆蓋煤炭、鋼鐵、水泥等高碳領域,并輔以較高的信息披露與轉型關鍵指標要求,引導和督促“棕色”領域的轉型發展,加速全社會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進程。
王遙認為,支持“棕色”產業轉型需要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轉型金融,持續提升綠色金融產品的多樣化,重點支持“棕色”行業的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同時,金融機構還要提升防范與化解轉型風險的能力。
有觀點認為,減碳可能將導致短期內能源價格上漲,從而對通脹形成壓力。在王遙看來,減碳行動確實會對能源價格產生一定影響,由于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調整將向大宗商品傳導進而引發價格上漲,但價格上漲同時受到政策調控等其他因素影響。預計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多重協調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仍然是穩定的。
但她也同時強調說,要防止不必要的恐慌,警惕出現由于“人為一刀切”導致的供需平衡的破壞。
建議監管部門加快推動信息披露政策出臺
推動“雙碳”目標的達成,不僅需要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也需要監管政策與之相配合。王遙認為,目前我國信息披露的制度還尚處在搭建過程中。未來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逐步推進中,預計人民銀行與相關監管部門會加快推動健全、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指引政策出臺,并在指引中對關鍵指標進行細化,為金融機構與企業進行信息披露提供更加詳細的準則框架,強化整個市場的碳減排相關信息披露能力建設。
當前,信息披露規則的制定已勢在必行。人民銀行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要求金融機構對于碳減排項目進行碳減排數據核算,同時金融機構也要透明、真實地開展信息披露。但從實際操作來看,相關的流程和方法學尚未明確,因此,她預計人民銀行將在未來推出碳減排數據核算相關的操作指南和準則,對市場給出更為清晰的指示。
此外,王遙還認為,應推動“雙碳”總體目標的壓力傳導機制,即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以雙碳目標為驅使的聯合行動機制。而壓力傳導機制最關鍵的是形成不同領域、不同主體自覺踐行低碳發展的微觀力量。
具體而言,壓力傳導機制要以“強化頂層設計和各方統籌”為基,即建立從全國到地方的傳導,基于地方特點與實際情況的分解目標。要形成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為總目標,以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循環經濟、低碳科技等多維度互相支撐的分解實踐。同時要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積極發揮作用,企業創新實踐,金融穩妥發力,全民自覺行動的多主體參與。
編輯:羅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