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張合成委員(右一)在河南開展種糧積極性專題調研。(資料圖) 圖/受訪者提供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如何走好農業強國之路?就此話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這位資深的“三農”工作者向記者講述了他理解的中國特色農業強國之路。
路徑彰特色 久久乃為功
記者:農業強國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您如何理解這一重大戰略部署?
張合成:的確,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做出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的重大判斷,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農業強國的建設進度決定和檢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質量和成色。在體現國情基礎上,我們要充分結合“大國小農”農情特色,吸收和借鑒世界農業強國建設的經驗和一般規律,探索中國特色農業強國之路,堅持久久為功,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基礎。
縱觀世界史,一國要真正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撐。必須充分認識農業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研究顯示,2017年全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7.9%。但參照國際農業統計慣例,基于農業產業價值鏈角度測算,2017年我國農業—食物系統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3.3%;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27.0%,農業—食物系統的就業比重達36.7%,充分顯示了農業“壓艙石”作用。
可以說,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既體現了農業農村發展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又彰顯了打破常規的后發優勢和趕超態勢,作為重大戰略部署,意義深遠。
記者: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相比,您認為農業強國的內涵是什么?
張合成: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強國建設將錨定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目標,還要體現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小農數量眾多的基本農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等國情特色。可以說,我國的農業強國建設既有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中國的農業強國建設應該包括幾個“高”。自給水平高。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要裝中國糧;產品質量高。農產品在保障人的健康安全基礎上,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產業效益高。搞農業不僅要有賺頭,還要有奔頭,與二、三產業相比,農業收入水平大體相當;生產效率高。生產更加綠色,資源更加節約,環境更加友好,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全面提高。經營者素質高。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不再是老人婦女,而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民不再是身份象征,而是有吸引力的職業;國際競爭力高。我國的農業生產與國外相比,要實現同樣產品我們價格有優勢,同樣價格我們品質有優勢,同樣品質我們服務有優勢;農民收入高。要讓農業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農民,不僅讓新型經營主體受益,還要讓小農戶平等分享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記者:從世界范圍看,我國與其他農業強國有什么異同點?
張合成:產業發展一定有規律可循。比如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率要比較高,才能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基礎支撐強。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主要依靠自身就能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美國不僅谷物能夠自給,還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以色列等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農業也很強大,主要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提供食物供給,同時通過穩定國際供應鏈提供強勁支撐。
有一年我們去日本調研,當地正在推廣的精品農業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政府與農協并行主導的雙軌協同發展模式,讓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代表農產品,最終打造出美譽度高、國際競爭力強的矩陣式高品質農業品牌。所以農業優質化、安全化、綠色化、品牌化水平高,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優勢特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就強。
就我國而言,第三次農業普查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比為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比為70%;全國有2.3億戶農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所以我們才常說“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
通過分析農情,我國農業基本資源稟賦和人地關系格局決定了農業主流將長期是小規模經營,“大國小農”國情農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轉變。所以,我們要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農業強國建設經驗和一般規律,更要準確把握我國人多地少、農戶多規模小田塊散、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農業企業少企業小、保護農耕文化等特殊國情農情,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道路,不簡單照搬國外模式,堅持久久為功。
強國基礎實 短板要補齊
記者:您認為,我國是否已經具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張合成: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角度去看,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九連豐,達到13731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夯實了重要根基。
科技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石和核心驅動力量。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為我國向農業強國邁進提供了強大的內驅動力。
同時,黨和國家不斷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了產業和市場基礎。
毫無疑問,新時代十年,為農業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制度和市場基礎。我國已經具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必須主動把握時機,積極應對挑戰,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記者:您說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陣,具體是什么概念?
張合成:我們在農業領域高被引論文數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都穩居全球第一。但事實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國家第六次技術預測結果顯示,我國農業農村領域技術領跑僅占10%,并跑39%,跟跑51%,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創新能力不強的局面并未根本性轉變。
比如生物育種研發和應用已成為世界農業強國建設的新賽道、科技強國的新動能。據專家研判,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起步早、基礎好、始終與國際并行,但產業化應用整體滯后。這幾年,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農業農村部重點部署,安排重大專項、開展產業化試點,各地紛紛設立相關機構和專項,生物育種進入趕超新階段,相信我們一定能抓住產業化試點機遇,推動我國生物育種事業大踏步迎頭趕上。
種糧有錢賺 安全有勝算
記者:農業強國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您認為當下的頭等大事是什么?
張合成:那肯定還是糧食安全。現成的案例就是烏克蘭危機之后,不少國家捂緊了糧袋子,國際糧價飆升,有的國家甚至引發了通脹和社會危機。然而,我國糧食供應和價格并沒有受到傳導,根本原因是我國糧食安全水平高決定的。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一劍封喉。”還有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并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求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可以說,新時代十年,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穩定發展對全局穩定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深刻詮釋了保障糧食安全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邏輯關系。
記者:要切實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在您看來最重要的因素是哪一個?
張合成:我認為調動種糧積極性是根基中的根基。
我們到地方也看到,很多糧食主產區非常重視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探索出了很好的經驗做法。比如我們在河南省調研時看到,省里重農抓糧辦法實,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周口市探索出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風險、提升土地產出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種植收益率的“三降三提”經驗做法,駐馬店市引入社會資本建設高標準農田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據農民與基層單位反映,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種糧效益低、糧價未能引導農戶預期、農資上漲沖抵利潤空間、補貼導向作用弱、“賣糧難”和主產區負擔重等問題。
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離不開相關要素投入保障、科技支撐和不可或缺的政策保護等。可以說,比較效益是種糧積極性的原動力、價格預期是種糧積極性的牽引力、進口擠壓是種糧積極性的風險源、科技金融營銷是種糧積極性的千斤頂、保護政策是種糧積極性的安全網。
我們一定要以農民種糧不吃虧為目標,夯實保供動能。農民怎樣才能賺到錢?必須統籌用好市場和政府兩類工具,保障農民種糧經濟上不吃虧、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受尊重。另一方面,要突出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機制,使農民了解“春天種啥對、秋天賣啥貴、買啥生產資料最實惠”,使決策更透明、生產有依據、市場可預期。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怎么吸引農民和各種人才踴躍投身到農業強國事業中?
張合成:讓農民有幸福感和獲得感,關鍵是讓從事農業有收入、有尊嚴。在當前增收難度較大的情況下,除了種糧收入,還應突出抓好產業增收,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脫貧地區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每個縣形成了2至3個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一批帶農效果好、利益聯結穩的生產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農民年人均產業收入達到2200元以上,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動農戶在三產融合發展中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將各類涉及企業主體利益、小農戶收益權的政策固定下來,讓社會資本投資農業有預期,讓小農戶跟著大戶有奔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保護農戶的基本收益和戰略利益,還有一點是切實平衡“老板”和“老鄉”的關系。既要防止富了老板、窮了老鄉,也要防止老鄉只有權利、沒有義務。既要防止土地非農化,也要避免資本恐農化,要真金白銀幫扶鄉村產業,發展“土特產”產業集群,打造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宜居和美鄉村場景。
委員簡介 張合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