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帥
40歲的李曉晨每周至少有兩天在5點半匆匆出門,從石家莊趕往北京,早上8點準時出現在助孕診室門口。這樣的奔波,她堅持了近一年。
李曉晨結婚時32歲,和丈夫商量先以事業為重。5年后,當夫妻倆決定要個孩子時,李曉晨卻被查出輸卵管堵塞,只能寄希望于試管嬰兒。
然而,夫妻倆先后進行了3次試管嬰兒,花費20余萬元,卻都沒有成功,“一次次失敗,打擊真的很大。”李曉晨說,除了精神上的打擊,家里的“生育基金”也眼看見底,不得不考慮是否再堅持。
中國人口協會發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育齡夫婦中,不孕不育患者超過5000萬,占育齡人口的12.5%~15%。
李曉晨的經歷,是數以萬計求子心切家庭的縮影。“我國每年借助各項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嬰兒,數量超過30萬。”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安庭表示,輔助生殖技術,是幫助大量不孕癥群體達成生育愿望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高昂的治療費用往往讓很多有此需求的家庭望而卻步。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雖然指導意見表達了作為自費項目的輔助生殖技術或將被醫保覆蓋,但在我國各省份、各地區醫保結余情況差異大、政策執行水平不一的情況下,輔助生殖醫療尚未全面整體落地,存在報銷內容和尺度不一、跨省跨地區結算難等實際情況。”安庭說。
為此,安庭建議,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框架范圍內,各地應盡快完成輔助生殖醫療服務價格的定價標準,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涉及人群廣、診療必需、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3月06日 第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