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2024中國鎮痛周:
關注慢性病疼痛,共建“無痛”社區人民政協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楊嵐)說起疼痛,“熟悉的陌生人”是大家對它的普遍印象。疼痛其實是一種疾病,但多數人對此并不了解。為幫助提升公眾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對于疼痛的風險認知、積極做好疾病預防和管理,盡早遠離疼痛,在今年中國鎮痛周(10月21-27日)來臨之際,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支持的“關注慢性病疼痛,共建‘無痛’社區”全國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行。
會上,公布了首個《慢性病疼痛風險社區預防和管理倡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來自多學科領域的專家、社工聯和媒體代表就社區中老年慢性病人群較常發生的疼痛問題、疼痛的典型病例、認知誤區及疼痛的科學管理等話題展開探討。
慢病共病越多,疼痛越劇烈
疼痛往往關乎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質量。因此,要警惕身體發出的疼痛信號,切勿“一忍了之”。《報告》顯示,我國63.4%的中老年人普遍經歷過慢性病帶來的疼痛問題,其中,類風濕關節炎、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帶來的疼痛感最為強烈。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樊碧發表示,來就診的中老年患者,疼痛發生多與慢性病密切相關,例如,因膝關節疼痛就診的老年患者中,50%左右都是骨性關節炎。此外,慢性病共病越多,疼痛風險越高,疼痛程度也越高。
除了本身慢性病引發的疼痛以外,中老年人伴隨年齡增長,各組織器官、生理代謝功能和免疫機能逐漸衰減,還容易出現慢性病疊加帶狀皰疹的情況,發生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風險顯著增加。樊碧發介紹,50歲以后,中老年人各種疾病的發病率都在變高。尤其是伴隨免疫力的下降,中老年人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更容易被激活引發帶狀皰疹。從疼痛的程度看,帶狀皰疹有“疼痛之王”之稱。罹患帶狀皰疹后,可能會導致嚴重持久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其中,伴有慢性病的患者發生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風險高于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得帶狀皰疹后,感受到的痛感也更強。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一種延綿不斷的疼痛,不僅會對人體所有系統產生傷害,同時從神經系統層面來看,長期慢性疼痛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例如,阿爾茲海默
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提醒,進入秋冬交替時節,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受冷空氣刺激,血管會發生劇烈的收縮,容易導致血管閉塞,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和復發。尤其是目前多地進入呼吸道疾病高發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防范呼吸道炎癥誘發的心血管疾病。如果出現突發心絞痛或是出現胸悶等癥狀時,患者一定要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避免引發其他疾病,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孫寧玲談道,“心血管疾病不是一個孤立的疾病,往往跟‘三高’共存,導致這部分人群的免疫功能異常,從而誘發帶狀皰疹的風險變高。其疼痛容易與冠心病的疼痛混淆,建議胸痛患者到醫院鑒別是冠心病還是帶狀皰疹,而一旦發現帶狀皰疹對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可能就會是致命性的。冠心病的病人罹患了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會誘發血管閉塞和痙攣,導致冠脈狹窄的發生率變高,甚至出現猝死。”
除了心血管疾病以外,作為另一個我國患病人數最多的慢性病——糖尿病而言,其患者得帶狀皰疹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北京市
警惕誤區、積極預防,多方攜手共建“無痛”社區
《報告》顯示,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在面對疼痛時,還需要警惕陷入這3個誤區。第一,疼痛無小事,面對疼痛不能“忍”; 第二,面對疼痛,避免兜轉多科室錯過疼痛治療時機;第三,要做好疼痛的鑒別診斷,避免與其他疾病混淆。樊碧發表示,“帶狀皰疹是一種特別‘狡猾’的疾病,因癥狀表現多樣,具備較強的‘迷惑性’。例如,頓挫性帶狀皰疹,疼了半天也不出水皰。”以疼痛為重要臨床癥狀的帶狀皰疹,在臨床上被誤診為其他疾病的概率較高。
針對此,樊碧發強調,由于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和反應都存在差異,門診中患者對于疼痛描述不清的情況時有發生。對于醫生而言,一般會通過疼痛發生的起因、性質、強度、規律以及誘發緩解疼痛的影響因素這五大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對于患者而言,需要盡可能詳盡地告知醫生自己發生疼痛的體會、感受、認知以及疼痛的來龍去脈,從而幫助患者迅速鎖定疼痛發生根源,盡早遠離疼痛困擾。
如何更好管理慢性病,遠離疼痛威脅?對此,王紅認為,讓健康人延長健康壽命,讓慢病患者健康帶病生存是社區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行動倡導“三減三健”,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等。注意飲食均衡和保持適度運動。除了管理好本身慢性病以外,還需要積極預防其他共病發生。當前正值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中老年慢性病人群更需要及時接種疫苗獲得免疫保護,在接種疫苗前牢記年齡、保護效力、
會上,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周冰介紹,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非常迫切。社會工作的目標是幫助社會中無助的人擺脫困境,跨過困難,回歸正常生活。作為疼痛的高風險人群,中老年人群不僅要有提前預防,主動健康的意識,同時還要善用先進科技,為健康撐起保護傘。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