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鋼鐵企業“退路”能否走出新路
產能退出,不是簡單地做“減法”,更肩負著促進轉型升級做“乘法”的使命——
行政式的老辦法不能重復,要打破利益藩籬,實施以環保、能耗、技術水平為指標的退出標準
此輪淘汰落后產能聲勢浩大,國務院連續發文明確指標、督促落實。按道理,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化解產能過剩、推動行業轉型發展,這對于環保水平相對高、產能相對先進的國有大型鋼鐵企業來說,是好事情。但在春節前的一次行業討論會上,幾家大型國有鋼企負責人卻表示擔憂。
一位鋼廠負責人說,最怕“一刀切”的淘汰命令再次出現。上世紀末的那一輪淘汰落后產能的教訓還歷歷在目:為了完成全國限產的總任務,有關部門搞攤派,民營企業管不了,就給國有大中型鋼廠壓指標。許多大鋼廠被迫淘汰了低端的線材生產,有的鋼廠的棒材車間都被拆除了。不久房地產回暖,建筑鋼材市場火爆,巨大的市場空間被民營企業快速搶占,國有大型鋼廠只有看的份……而在市場需求刺激下,限產也成為過眼云煙。
對于行政式淘汰模式,市場已經給出深刻教訓,老路不能走、也走不通了。
科學合理的淘汰機制,應當設立科學的淘汰標準,這個標準要以環保、能耗、技術水平為指標,而非行政攤派式的“一刀切”,也不能盲目以規模大小“論英雄”,李新創認為,“淘汰落后產能,完善退出機制,核心問題就是打破利益藩籬,政府要抵住GDP的誘惑,嚴格把好環保關、能耗關,該淘汰就堅決淘汰,不能姑息;只要滿足了環保和能耗指標,無論規模大小,只要能在市場中生存,就是合理的。”
“產能退出應當是市場的優勝劣汰行為,退出機制最終要走向前所未有的市場調節機制,企業在高門檻、自由競爭的環境下優勝劣汰,進而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宋繼軍說。
這種淘汰機制已經初見端倪。
與以往幾輪相比,此輪淘汰行動中的環保壓力空前加強。對于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的先進企業而言,環保成本并不會有大幅增加,但那些環保欠賬多的落后企業卻遭到重創,有的被迫停產。“在環保成本方面,我國鋼鐵企業一直是不公平競爭,現在環保執法的加強,不但可以減少污染,而且可以迫使環保欠賬多的落后企業退出市場,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李新創說。
更多的經濟調節手段也在引入:對于列入淘汰序列的企業,許多地方都實行高電價、高水費,以抬高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
事實上,科學的退出機制,還有利于化解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低的矛盾。李新創介紹,長期以來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遠低于歐、美、日的鋼鐵產業集中度,導致技術、管理、經營水平都提升緩慢,難以形成以大型優勢企業為依托推進結構調整。
鋼鐵業內已經達成的共識是,產能退出,不是簡單地做“減法”,更肩負著促進轉型升級做“乘法”的使命。
我們也已經嗅到了行業良性發展的氣息。“大多數企業都在咬牙堅持,在中高端鋼材領域,拼產品質量;在低端鋼材領域,拼成本控制。”宋繼軍說。很顯然,這兩方面都是在“補課”,也是企業生存發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編輯:羅韋
關鍵詞:鋼鐵 企業 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