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央行醞釀新工具打造中國式微調
外匯占款低增速或成為常態。央行最新數據顯示,5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僅為387億元,環比下降逾六成。多數機構判斷,這一趨勢將導致銀行體系流動性供給變化。未來基礎貨幣投放渠道或將從外匯占款為主轉向更為側重再貸款、再貼現等途徑。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力減弱,基礎貨幣投放機制發生變化,未來貨幣政策有效性將增強,調控模式也將有所創新。在總量保持穩定的同時,“微刺激”將更有針對性、更加結構化,政策工具也將從“數量型”逐漸轉換至“價格型”。
勢遷
基礎貨幣供給渠道生變
過去十多年,外匯占款一直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2012年開始,外匯占款增速即出現趨勢性下降。今年以來,外匯占款少增現象更加明顯。央行數據顯示,4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長1169億元,創8個月新低。5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僅為387億元,較4月下降782億元,下降幅度逾六成。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表示,外匯占款低增速或成為常態。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高級分析師范俊林認為,內外部環境變化致外匯占款增長放緩。未來幾年需年增基礎貨幣2萬億至3萬億元,外匯占款難以滿足基礎貨幣投放需求。基礎貨幣年缺口在1萬億至2萬億元之間,央行需要拓展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以確保實現M 2增速目標。再貸款、再貼現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基礎貨幣投放主要渠道。
民生證券認為,外匯占款不升反降反映市場結匯意愿減弱,跨境資本流入趨緩。外匯占款趨弱既有央行主導因素,也有被動因素。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影響力減弱,定向寬松是未來流動性釋放主要渠道,再貸款和定向降準將成為基礎貨幣主要投放渠道,資本賬戶開放也將順勢推進。
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認為,今年央行提供長期流動性的首選不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而是再貸款。在經濟下行時期,降準勢必引起平臺債務再擴張,而在美聯儲今年退出Q E時,降準也會給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帶來很大不確定性。鐘正生認為,再貸款作為首選有三大優勢:一是可拓展長期基礎貨幣投放渠道,提升商行的資產擴張能力和貨幣乘數;二是可進一步拓寬使用范圍,配合財政政策定向發力;三是開展再貸款無需向市場披露。
創新
央行醞釀新政策工具
貨幣供給模式的變化,也給監管層創新調控模式,將“數量型”工具轉換為“價格型”工具創造了空間。
據媒體日前報道,央行正在創設一種新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抵押補充貸款(PSL)。從PSL的定義、期限來看,和再貸款非常類似,不過再貸款是一種無抵押的信用貸款。
據悉,這并非央行第一次創設新工具。最近兩年,央行頻頻引入新的貨幣政策工具。2013年,在調節市場流動性方面先后創設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 )和常設借貸便利(SLF),以進一步增強央行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其中,SL O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必要補充,以7天期內短期回購為主,采用市場化利率招標方式開展操作。SLF主要功能則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其最長期限為3個月,目前以1至3個月期操作為主。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此前SLO的創設有助于更短期限的市場利率的形成,而PSL的創設,則是借PSL的利率水平來引導中期政策利率,以實現央行在引導短期利率之外,對中長期利率水平進行引導。這也被視為央行貨幣政策正在逐步從“數量型”工具向“價格型”工具的轉變。
對于PSL的創設,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評論稱,手里多件工具,總比赤手空拳強。但有新工具,就會有新任務。比如,在同時控制多個期限利率時,是否能符合市場形成收益率曲線原理。在無通脹目標制保證的前提下,央行如何保證其對中期利率的設定是合理的。當然,降低部分融資成本似乎是可以的。
編輯:羅韋
關鍵詞:貨幣 央行 政策 工具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