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金融資源錯配嚴重 砸錢治不了中國經濟“內科病”
最近,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央行兩次定向降低準備金率。據此,有輿論推測,央行貨幣政策開始轉向,更大范圍甚至全面降準的可能性加大。對此,專家指出,降準并非靈丹妙藥,貨幣政策解決不了當前經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未來貨幣不會全面放水。
增速下滑引發降準熱
近兩年來,只要宏觀數據不盡樂觀,市場上要求貨幣放水的聲音就強烈起來。特別是今年前5個月,經濟持續減速,降準的呼聲不絕于耳。
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表示,現在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壓力較大,如果央行不在5月份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話,市場自然而然開始緊縮。
5月,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微博上呼吁央行降準。渣打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志浩也發表文章稱,當前中國多項經濟指標表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時機已經成熟,有必要較大范圍放松政策以穩增長。
還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目前過高的存準率,從貨幣政策優化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必要的。
6月16日,央行正式下調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聯系央行4月25日定向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舉動,有觀點認為,這兩次定向降準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發生轉向,未來有可能全面降準。
貨幣全面開閘危害大
表面上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通脹水平不高,似乎具備了降準的條件。然而,深入觀察,目前并非全面降準時機。
“降準要起到應有的效果,必須至少具備3個條件,其一是整個經濟體系缺貨幣;其二是整個經濟體系的貨幣流通順暢;其三是金融體系的利率傳遞機制良好。”財經評論人喬瑞慶分析, 反觀目前的經濟狀況,三者均不具備。
當前,貨幣量不是緊缺而是過多,貨幣流動不暢通,利率傳遞機制不完善,喬瑞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降準的后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貨幣進一步增加,沖抵美國QE(量化寬松政策)緊縮效應,維持房地產等資產泡沫。實體經濟未必能從降準中獲取好處,經濟下行的壓力也許因為房地產的持續強勢而有所緩解,但是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可能被延緩。
專家指出,目前市場流動性并不缺乏,問題在于資金無法真正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如果貨幣總量上放水,不一定能流向急需的產業和中小企業,反而有可能再度吹大房地產、金融等領域的泡沫,令產能過剩行業繼續膨脹,甚至影響物價,將前期改革的成績被“大水”淹沒,阻礙未來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步伐。
編輯:羅韋
關鍵詞:貨幣 經濟 政策 降準 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