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警惕“棉被門”背后的極端主義傾向
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現代公民,就必須慎用話語權,而不是濫用話語權。否則,這種懷疑主義、極端主義的情緒漫延開來,帶給我們的可能就是比“威馬遜”還要“威”的心靈災難。
7月18日—20日,一場幾十年一遇的颶風橫掃海南、兩廣。中心風力達到17級。
颶風過處,很多地方房倒屋塌,樹被拔起,車被掀翻,一片汪洋。
颶風過處,很多地方橋梁被毀,道路被淹沒,信息中斷。
颶風過處,154個縣(市、區)1107.3萬人受災,56人死亡,20人失蹤(截至7月23日9時統計的數字)。
于是,很多人知道了這個帶來巨大破壞力的家伙的名字,它叫“威馬遜”。
當地政府積極組織了救援,國家慈善機構積極組織了捐獻,受災群眾也積極搶救被毀的家園。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與此同時,一場輿論風波也相伴颶風隆隆滾過——中國紅十字總會運往災區的救援物資中,赫然出現了幾千條棉被。“南方的三伏天多熱,還需要棉被嗎?”
輿論波及,在網上、在手機上、在微博上、在坊間,網民一片吐槽,一片嘩然。
輿論波及,指責紅會荒唐者有之,指責紅會缺乏常識者有之,甚至懷疑官僚主義、弄虛作假者有之。
輿論波及,人們救災捐獻的熱情大大受挫。
于是,人們在知道了“威馬遜”之后,又流傳起另一個名字——“棉被門”。
針對質疑,紅會回應,捐贈棉被屬實,但卻是災民急需,一些災區是在山區、丘陵地帶,晝夜溫差大、濕氣重,老人、孩子、孕婦等需要棉被,而且棉被功能多樣,向災區送棉被是救災常見做法,并不僅限于冬季。
原來如此!
監督政府,監督公共機構,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是,我們應該怎樣使用這種權利?
一事當前,疑字當頭,而且疑的依據僅僅是常識,僅僅是第一眼的“常識”,僅僅是個人的常識,很容易走向懷疑主義、極端主義。反過來,這種懷疑的情緒,極端的情緒又被網絡無限傳播,無限放大,無限傳染,走向更加懷疑,更加極端,淪為集體無意識。
懷疑主義拒絕深入的調查研究,不相信任何真理,不相信任何真情。如果說相信,也只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知半解,相信自己的合理想象。看待事物“標簽化”,逢“官”必反,逢“權”必罵。
極端主義拒絕深入的理性思考,是“一點論”而不是“兩點論”,說好就好個無以復加,說壞就一無是處。而且往往是先入為主地、有選擇地偏聽偏信,分析問題判斷事物不看主流看支流,不看趨勢看眼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懷疑主義、極端主義歷史上曾給我們黨、我們國家造成巨大的危害。文化大革命不就是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嗎?
“文革”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這種思想方法的根基并沒有在我們的大地上隨風飄散、蕩然無存了。尤其是網絡時代,人人都有話筒,人人都有話語權,但是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現代公民,就必須慎用話語權,而不是濫用話語權。否則,這種懷疑主義、極端主義的情緒漫延開來,帶給我們的可能就是比“威馬遜”還要“威”的心靈災難。
編輯:付鵬
關鍵詞:威馬遜 棉被門 懷疑主義 極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