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政協委員眼中的金融風險防范與改革
政協委員眼中的金融風險防范與改革
——來自2014金融街論壇的報道
本報記者 陳建萍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雄心下,10月30日召開的2014金融街論壇嘉賓云集,其中不少是現任或往屆全國政協委員,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風險有所加劇的情況下,委員們眼中的金融風險防范和改革又會是怎樣的情形?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梳理。
控制風險不是要消滅風險
全國政協常委、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告訴與會者,“我們改革開放以后,取得連續35年平均每年9.8%的增長,并且在這35年當中,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新興大國。”
曾經的輝煌并不能減弱素有“中國經濟學界良心”之稱的吳敬璉老先生的擔憂。吳老曾連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在他看來,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的改革和發展都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還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比如說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產能過剩、市場疲軟,甚至發生了一些企業的償債危機,這些問題在宏觀經濟的集中表現就是國家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率太高。“怎么來應對這個風險,特別是金融的風險,成為一個朝野關注的問題。”吳敬璉并不諱言。
風險不可回避,來自監管部門的聲音卻理性客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我們的金融體系總體上是穩健的,金融風險總體上是可控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部分領域和地區潛在的金融風險也不容忽視。實際上有一些個別、個案的違約和風險,這是正常的。金融是個大系統,它肯定有風險。我們說控制風險,并不是說完全消滅任何風險,我們只是要管理風險、控制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這個底線,同時能夠把風險限制在最小,這樣一些小的局部的違約也有利于我們的市場和廣大的參與者提高風險意識。所以,要處理好個案和整體風險的關系。”
唯改革方能有效化解風險
面對可能爆發的風險,此前的習慣做法是放松銀根,增加投資,依靠投資的注入來緩解眼前的困難。對此,吳敬璉表示,這種辦法看起來已經失靈了。“今年以來,我們仍然采取了不少微刺激,可是效果并不那么明顯。這表明經濟學上講的投資報酬遞減規律發揮了作用。”
吳敬璉開出的“藥方”是,“在控制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之下,把主要的力量用來推進關鍵領域的改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促進效率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面對許多人擔心系統性風險是否可控,吳敬璉表示,要采取積極措施來去杠桿化,如停止沒有回報的無效投資、停止對僵尸企業輸血、動用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缺口、對于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清盤或者破產重組等等。“在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的時候,就必須要注入流動性了。這兩方面的措施配合起來,我們完全有可能把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控制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吳敬璉很有信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一定能夠找到出路呢?吳敬璉對此的答案是肯定,“效率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應該說從1995年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以來就提出的主要目標,但是過去一段時間,主要是由黨政機關通過行政的辦法來調結構,而不是靠一個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所以見效不大。”讓吳敬璉欣喜的是,“最近三年情況變了,前年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去年第三產業的產值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這種趨勢現在還在進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兩項改革舉措,一是實施了營改增,二是工商登記便利化。“應該說這只是牛刀小試,雖然不足以確立我們經濟的新常態,即增長速度降低以后效率得到提高,但它表明一條,只要我們堅定有序的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能夠迎來中國經濟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吳敬璉表示。
新常態下以質取勝成選擇
最近公布的我國第三季度GDP增速為7.3%,許多人看到的是速度的放緩,最早提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看到的卻是變化,“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從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來看,實際上可以相當地樂觀。”
劉世錦指出,大家不要太看重速度,最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發生的變化,如消費的比重已經開始超過投資,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過去依靠投資和外需為主的經濟結構正在轉向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內需,經濟運行的質量比原來預想得還要好。中國經濟逐步進入增長新常態以后,以速度論英雄的時代基本上過去了。下一步要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為中心,以質取勝應當成為新常態下的一個大戰略。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風險 金融 經濟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