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今天 我們該如何過好清明節
還有很多地方開始試水“祭掃無煙化”。江西南昌的瀛上公墓2014年清明節首次“禁鞭禁燃”。記者采訪時發現,一些一時改不了習慣的市民會偷偷帶一些黃紙進入園區,但已在倡議下不再焚燒,而是找塊石頭壓在墓前。
“代客掃墓”服務的遇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親自”祭掃的心愿。居住在江西南昌的王阿姨這幾天趕回老家上饒去掃墓,她說:“即使實在回不去,我也會找親戚代我上炷香、燒點祭品。”
江西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羅鐵軍認為,對一些外出或在遙遠異地的人來說,請人代掃的同時,最好自己也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祭奠。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表示,隨著現代人遷居移民現象的增多,祭掃文化發生了一定演變。但需要強調的是,在傳統文化中,祭祖和孝道是綁定為一體的,一個連祖先都不敬畏的人,很難說會為社會和國家承擔起什么責任。
挖掘節日內涵,仍需全民深耕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傳統節日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如何運用我們的光榮傳統,在當代挖掘節日內涵,值得深思。
有關專家指出,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假日是一大進步。但放假僅僅為清明文化復興提供了土壤,讓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真正回歸,還需要全民深耕。
為避免清明淪為“純放假”或是“出游日”,殯葬行業也在探索。在江西南昌的梅嶺世紀園,來此祭掃的人們將免費獲贈一本頌揚孝道文化的《弟子規》。
該園區還將為客戶逝去的親人免費創辦微信祭掃平臺,只要將故人的照片及生平事跡發給園區,就能在微信上擁有一座可隨時隨地祭掃的“私人生命紀念館”。對此,江西省殯葬協會秘書長涂冬生表示,在互聯網時代,新技術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祭掃中存在的遺憾,今后應加強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編輯:羅韋
關鍵詞:祭掃 清明節 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