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49天發生16起醫暴事件 如何不讓傷醫現象重演?
鄧利強認為,醫患之間本是最大的信任與托付關系,暴力傷醫的背后,有著深刻的矛盾根源。首當其沖的,就是當下不合理的就診流程,“基層醫院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用,城市大醫院卻天天人滿為患。病人在大醫院的就診體驗不好,排隊等待30分鐘,看病只用3分鐘。”
謝汝石坦言,大醫院的就診局面客觀上制約了醫患的充分溝通,“一個年輕醫生可能要管20張病床,一個老專家出診半天可能要看30個病人,接待、照顧每位病人的時間實在有限。”
造成這種局面的,既有公立醫院面對“小病”來者不拒的無奈,也有患者“只認大醫院”這一就診習慣的因素。“前幾天我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說自己感冒三天了還沒好,讓我幫他去掛一個協和醫院的號,被我拒絕了。”鄧利強說,“當下需要解決的,是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就醫流程,讓常見病、多發病能在基層由全科醫生妥善處理,如果病情嚴重需要轉診,再由全科醫生有針對性地推薦給大醫院的專科醫生。”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表示,過去長期存在的以藥養醫等制度使醫院產生創收動機,帶來“大處方”、“大檢查”現象,加之醫生的勞動技術價值偏低,部分醫生認為自己的付出與報酬不相符,選擇拿紅包、拿回扣,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醫療行為從一種特殊的關懷型服務變成了普通的消費行為,弱化了醫患之間“幫助與被幫助”的關系,讓患者覺得這是一場交易,一旦療效不滿或患者死亡,容易引發醫患沖突。
如何不讓傷醫現象重演?
記者了解到,由于近來傷醫事件不斷涌現,有的醫院在診室門口安排了安保人員,有的醫院科室里將背對門口的辦公桌“轉了過來”。龍門縣醫院傷醫事件發生后,廣東省衛計委7月17日深夜發出通報稱,要建立24小時中心監控室,配齊安保人員,提高防恐防爆能力。
這種戒備森嚴的“屏障”雖然可以保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危,但如何消除暴力傷醫帶來的心理屏障?
在鄧利強看來,對暴力傷醫“零容忍”的主體不應僅僅是醫生,醫療機構作為醫師執業的場所,應當理直氣壯地為醫師維權。中國醫師協會的調研數據表明,發生傷醫事件時,院方采取不顧是非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占到了41.86%。
“除了少數惡性傷醫案件,現實中大部分醫生在遭受暴力后,鑒定出來的結果是輕微傷,施暴者往往行政拘留幾天就釋放了。事實上,暴力不僅包括毆打、殺害,還有語言上的辱罵與攻擊,后者同樣會傷害到醫生的尊嚴。”鄧利強說。
今年6月24日審議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首次將“醫鬧”行為列入修改的范圍。今年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均把嚴懲暴力傷醫事件寫入工作報告。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呼吁,司法機關對傷醫的犯罪分子一定要從嚴、從快、從速嚴懲。
此外,《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提出,醫療風險的不可避免性,要求有相應的風險分散機制與之相適應。目前我國社會上的醫療風險已成為社會風險,需要建立系統的責任風險轉移機制,來分擔醫療風險,從制度層面使醫師能夠潛心技術的提高和研究,同時化解醫患矛盾、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
“堵不如疏,最終還是要通過醫改,解決治本的問題。”莊一強說,“醫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如何理順公立醫院的定價機制和補償機制,如何控制并降低患者醫療費用自付比例,如何形成分級診療秩序,改善就診流程……”
編輯:趙彥
關鍵詞:49天發生16起暴力傷醫事件 如何避免傷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