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人生如同一列正在運行的列車,有上車也有下車,人總得下車——
鼓舞病人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體現
記得那是20多年前,我作為實習醫生第一次走進病房和病人直接接觸。這是一個簡易的、并不寬敞的單人病房,一張病床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床上躺著一個女病人。她消瘦,兩眼微閉著,臉色陰沉晦暗。帶教老師告訴我,這是一個50多歲的工程師,肺癌正吞噬著她的身軀。大概是因為第一次單獨采集病史,我在狹小的房間內感到的是一種無形的恐懼。天氣寒冷,窗戶緊閉使室內狹小的空間彌漫著一種陰冷的氣息。夕陽從窗縫中不大情愿地探進頭來,映照著一個無助的男人,這是病人的丈夫。他一直垂著頭,長吁短嘆。
“您好,我是新來的住院醫師,我能和您談談嗎?”我對病人說,但她并沒有理我。“大夫,她剛服過藥,有點不舒服。”她的丈夫對我說。
屋里一片沉寂,只有電視機播放著中國女排的實況轉播。“今天排球結果如何?”為了避免尷尬,我找了個話題和她愛人說話。沒想到的是,病人聽到我的話,突然睜開了雙眼,“您懂排球?”我問。她立刻來了精神,“我上大學時是校排球隊的主攻手呢!”病人一掃剛才臉上的陰霾,和我談起了她大學時代的排球生活。她神采飛揚,甚至坐起來和我手舞足蹈起來。
我附和著她的話題,時間過得挺快,護士推門叫我:“劉大夫(我的老師)叫你去一下。”我忽然意識到正事還沒做呢,走出病室,我尋思著如何向老師交待。病人的丈夫隨后跟著我出來,他突然握住我的手,眼里含著淚花說:“小顧大夫,真的太感謝您了!”說著他的眼淚落到了我的手上。我糊涂了,我說,“沒……沒什么,我只是個實習大夫,我沒有做什么呀!”“不,小顧大夫,今天下午這幾十分鐘,是她半年來最高興的一天!您知道,她是肺癌晚期,您雖然沒有給她什么治療,但是您帶給了她真正的快樂。在她最后的日子,我們每天度日如年,今天她真的很開心!我們沒有別的奢望,只要她高興,我們就得到了最大的安慰!”短短的幾句話,使我受到了巨大的震動。
20多年過去了,作為腫瘤外科醫生,我治療過無數病人,但這個病人的印象給我最深。我在思考,為什么幾句與疾病無關的話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紀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醫學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醫學從注重疾病本身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到社會-心理醫學模式。這個轉變的核心是現代醫學不僅要關注病人的軀體疾病,更要關注因疾病帶給病人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對于腫瘤病人,醫生應該多關心其診斷、治療方法、藥物選擇以外的東西,比如,病人能接受腫瘤這個事實嗎?病人能夠正確面對各種治療嗎?如何讓病人坦然面對疾病和死亡?等等。
一個人得了病,所有的人包括家屬和醫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她患的疾病身上,病人的父母會想到如何滿足生病的孩子最后的愿望,做子女的會想到如何讓親人盡快接受手術,病人的單位領導想到如何處理善后事宜……于是,癌癥患者的家庭內部齊心協力,對腫瘤隱瞞到底。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體諒病人自身的真實感受?是彷徨、恐懼、失望、焦慮?此時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感情上的支持。人們忽略的恰恰是這方面的考慮。對腫瘤的隱瞞使家屬和病人承受著雙重痛苦,但這種做法是最常見的。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提醒我們,醫生除了要具備高超的技術,過硬的手術技巧,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訓練,掌握相關心理學、倫理學、法律、道德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人文”的意思是理想的人性,理想的人。
一位有經驗的腫瘤科醫生曾告訴我如何安慰即將離開人世的病人:“如果我們把人生比作一列正在運行的列車,把那些病人比作即將下車的乘客,那我們會對病人說,我們是在一個列車上的朋友,人生就是這樣,有上車,也有下車,人總得下車,只是有早晚。我們今天在一個車上,明天我們都可能在車下某個地方見面。死亡沒有什么可怕的,關鍵是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快樂每一天。您想想,高興也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為什么我們不高興呢?”
我們要用這樣的話去鼓舞病人,這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ㄗ髡呦等珖舜蟠?、北京首鋼醫院院長)
編輯:趙彥
關鍵詞:現代醫學模式 醫學人文精神 鼓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