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故宮里的對日受降儀式
北平《生活畫報》整版報道故宮里的對日受降儀式。
1945年10月20日,北平《生活畫報》第四期以整版篇幅報道了在故宮太和殿舉行的對日受降儀式。這是極為難得的珍貴史料,具有官方史料及個人憶述史料都無可比擬的“現場感”與“生動性”。該報道原文如下:
光榮燦爛的雙十節
第十一戰區受降典禮在平舉行
這是從武昌起義北伐成功以后,第一個光榮燦爛的雙十節,北平的一百五十多萬市民,能在這一天親眼看到曾經蹂躪過我們的日軍,低頭降伏在我軍的面前,欣快、興奮,當然會涌起在每個市民的心頭。
典禮的儀式,雖然僅只是短短的十幾分鐘,然而留給我們的印象是深長的,較這八年來的痛苦尤深的刻劃在我們的腦里。這十幾分鐘的動態,會與世紀傳留到無限遠的時候。
天安門的門洞吞進了滿臉微笑數不清的市民,剛剛是八點鐘,廣闊的太和殿前已經摩肩接踵排列得無有空隙,大家盡興的歡呼,結成一個充滿民族精神的巨大聲浪,這聲浪,已足令敵人膽寒了。
會場的布置是嚴肅而簡潔的,白石欄桿上滿飄著四國的國旗,在那座大“凱”字的彩屏前面,設了受降時簽字的長案和文具,孫長官第一號命令就列在這桌案的中央。
參加的長官,除了孫連仲長官和我方高級將校外,還有平津市長和盟軍代表。
受降儀式是簡單而隆重的,在樂聲中全體向孫長官敬禮,然后由初光中校引導著二十一名降將代表入場,由敵方善后聯絡部代表陸軍中將根本博代表簽字于領收證上。
最精彩的節目,是獻刀的一幕,當日軍降伏代表由根本博領導一一解下他們的佩刀雙手獻上的時候,全場的歡呼和興奮達到最高潮,敵人的手在顫抖著,從此全市的市民正式逃出了他們的屠殺和凌辱。
當敵軍代表由太和殿右門退出以后,全體向國旗敬禮,就用國歌合唱與掌聲歡呼聲來結束了這歷史上動人的一幕。
時間是十月十日上午十點十七分,溫和的晨光灑在每一個人的臉上,象征著和平后的光明。
這里有必要補充說明一下第十一戰區對日受降的簡要情況。據載,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為平津地區受降主官,日軍集中于天津、北平、保定、石家莊,辦理投降的地點為北平;以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延年為濟南、青島、德州受降主官,日軍集中于青島、濟南,辦理投降的地點在濟南。也即是說,第十一戰區對日受降實際上分為兩次,而這次在北京故宮里的對日受降,意味著平津地區駐扎的日軍共計12萬余人被徹底解除武裝,無條件向中國軍隊投降,象征著平津地區抗戰終獲勝利。
可以看到,該篇報道雖只有600余字,但卻配發了6幅現場照片,每幅皆加有詳細圖注,圖文并茂的配置為整版報道。6幅照片分別為:前奏、向光輝的國旗致禮、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長官簽字時的姿態、(日軍)獻上屠刀、一紙降書、(日軍)惶悚的簽字。為了銘記這歷史性的一刻,這樣的整版圖文報道,當然是極具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的。
北京故宮里的中國第十一戰區對日受降儀式,正式開始時間為1945年10月10日上午10時,按照《生活畫報》的報道,我們可知,儀式進行時間只有短短的17分鐘。但這短短的17分鐘,注定將載入史冊,而這篇圖文并茂的報道,也將成為這一歷史時刻的重要輔證與旁注。
編輯:曾珂
關鍵詞:對日受降儀式 故宮里的對日受降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