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譚利華:讓交響樂的力量深入人心
譚利華近照 本報記者 周官正攝
黑西裝,白襯衫,一副細框眼鏡顯出其鄭重與嚴謹。一談及音樂,便如站上了指揮臺,任激情澎湃于他的聲音和手勢之中——11月25日,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交響樂團團長,同時也是著名指揮家的譚利華做客光明網“文化名家講故事”欄目,談指揮,談交響樂,也談他數十年的音樂普及之路。
“和交響樂結緣,最早應該是從1977年開始的。剛恢復高考,我就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在那里學習作曲和指揮。”談到自己一生的志業,譚利華用了“酷愛”二字來形容,“那時候就認定,這輩子就做這件事了。”
求學期間,譚利華有幸結識了人生中的兩位恩師——黃曉同和李德倫。前者以嚴謹著稱,數年時間親自指導其指揮的基本功,也從此定下了他領導團隊踏實嚴格的作風。譚利華回憶說,有一次去黃老家拜訪,看到他的書桌玻璃板下壓著八個大字:為一事來,做一事去。這“一事”,于黃曉同是交響樂,于李德倫則還須加上“普及”二字。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作為中國當代交響樂奠基人之一的李德倫就致力于普及工作。“他常說,交響樂讓人變得更美好——這也是我一生的信念。”譚利華說。
談起演藝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他提到恩師李德倫給他看過的一封信:“那是一次音樂會,李德倫指揮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演出結束后,臺下有聽眾遞信給李老師,感謝這場音樂會挽救了他的生命。”原來,對人生極度的絕望,曾讓這位音樂愛好者想要訣別人世,而偶然邂逅的一場音樂會,卻重新鼓起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氣。目睹這一切的譚利華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古典音樂的正能量播撒四方。
“交響樂并不全是陽春白雪,它和所有藝術形式一樣,既有宏大晦澀的部分,也有簡明易懂的篇章。”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到的四位古典音樂作家貝多芬、瓦格納、比才、柴可夫斯基為例,譚利華認為,其中所蘊含的勇敢生活、奮發向上的力量,足以穿透所有知識的壁壘,直擊人心。這也是交響樂得以深入群眾的根基所在。
在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最令譚利華自豪的,并不止于親自指揮的上千場音樂會,更有每年多達50場的免費普及演出。“我時常強調,創作不能自說自話,必須要做到有人演和有人聽。”從1992年執掌北京交響樂團開始,“普及交響樂”一直是他建團的三大理念之一。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一高雅藝術,他親赴各大中小學開展“演奏+講座”式的公益性普及演出,還屢次攜學校管弦樂團共同登臺,既開拓了學生們的眼界,也為交響樂吸納了龐大的“親友團”。
談及當下的生活,譚利華直言“太忙”,無暇旁騖,以至每當被人問起有什么業余愛好,他的回答都是“沒愛好”。生活中的他言行利落,不帶一絲冗贅,而一旦登臺,卻蛻變為一支永無休止的雋永旋律。“等到演出不那么繁忙了,我還想繼承幾位恩師的教鞭,把交響樂的精髓傳承下去,讓音樂和愛的力量深入人心。”譚利華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譚利華 指揮家 音樂 交響樂 藝術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