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氣候變化的和合之思
——訪著名學者張立文教授
張立文先生近影
11月30日,聯(lián)合國世界氣候大會將在巴黎召開,世界各國為解決威脅人類福祉的氣候變化問題繼續(xù)努力。當前,氣候變化引起的一系列災害和危機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立文先生提出建構氣候和合學,從哲學的角度為化解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沖突與危機尋求路徑。本報記者近日就氣候和合學相關問題對張立文先生進行了專訪。
極端天氣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
氣候問題是“人”的問題
學術家園:張先生您好!上世紀80年代末,您提出了和合學,當時就關注人類社會的生態(tài)沖突,并對其進行了哲學分析。現(xiàn)在您提出氣候和合學,這是否是一脈相承的?
張立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與時代相結合,對時代的問題作出回應,解決時代的沖突和危機問題。提出新的理念,化解沖突和危機,才能給傳統(tǒng)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不光要思考中國的問題,還要思考世界的問題,提出化解世界沖突矛盾的理念和方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提出了和合學。進入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著多種沖突:人與自然的沖突造成生態(tài)危機,人與社會的沖突產生人文危機,人與人的沖突引發(fā)道德危機,人的心靈的沖突導致精神危機,文明之間的沖突又會造成價值危機。對此,我們應該以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理論思維來化解五大沖突和危機,“以他平他謂之和”,講求“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追求和平與合作,達到自由幸福,人人和樂、和美的和合世界。和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植根于根深葉茂的中華文化母體之中。
生態(tài)沖突、危機及其化解之道是和合學框架中的重要部分。從和合學建構來說,是廣泛分析人類社會的沖突危機,而現(xiàn)在,生態(tài)問題越來越凸現(xiàn)出來,已成為人類發(fā)展面臨的嚴峻危機之一,尤其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具有世界性。如果說和合學具有當代理論思維形態(tài)的整體性,那么氣候和合學則是具體性的,我希望用和合學的思維來觀照氣候問題,建構一個氣候和合哲學。
學術家園:氣候變化影響了人類生存的方方面面,建構氣候和合哲學的必要性何在?氣候和合學要解決什么問題?
張立文:正如你所說,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氣候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共有性、全面性。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均受其影響并變化發(fā)展,相應的學科也是如此。現(xiàn)在,與氣候相關的新興學科不斷興起。比如,人們意識到氣候變化與世界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據(jù)德國、荷蘭、瑞士、芬蘭等國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歐洲若不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到2100年,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歐洲森林經濟損失將達到數(shù)千億歐元。氣候變暖將造成臺風、颶風、干旱、洪澇災害多發(fā)。幾十年不遇的“桑迪”颶風襲擊美國東部,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60年不遇的大旱使“非洲之角”的索馬里、肯尼亞、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qū)受災,1240萬難民待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氣候災害年均造成經濟損失2000余億元。于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了“氣候經濟學”的新興學科,人們意識到發(fā)展經濟應與氣候變化相協(xié)調、相適應。除了氣候經濟學外,氣候政治學、氣候社會學、氣候法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均有發(fā)展。
氣候問題關系到文明的延續(xù),曾經在人類歷史上輝煌一時的瑪雅文明,就毀滅于干旱。隨著人口膨脹和資源過度開采,越來越干旱的氣候導致了資源枯竭,從而引發(fā)政治混亂和戰(zhàn)爭,最終鎖定了瑪雅文明的毀滅。中國樓蘭文明也是如此。歷史是一面鏡子,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識到,氣候問題雖然與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相關,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人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體,也是造成氣候惡化的主體。而人對善惡的看法,人只顧私利還是從公益出發(fā),都牽涉到哲學思維。氣候問題是人造成的,這也使其成為一個哲學問題。解決氣候危機,必須提高到哲學的高度來認識,反思人類在與氣候相關的活動中價值、倫理、公平、正義等的和合。因此,氣候和合學要分析氣候變化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法律、科技、宗教等因素的諸多沖突、融合,并通過和合智慧化解獲得通體的平衡、協(xié)調、和諧。
學術家園:和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氣候和合學是否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張立文:當然。人同自然的關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論述。比如“天人合一”。有人認為這里的“天”與自然無關,其實不然。在中國,天的含義比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然。1000多年前,唐代思想家韓愈在與柳宗元辯論天人關系時,就極其嚴肅地講到人類對地球自然的破壞。“物壞,蟲由之生;元氣陰陽之壞,人由之生……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于蟲之所為乎!”他認為,人類禍害、破壞自然,猶如害蟲禍害、攻穴樹木。而人類禍害天地自然比害蟲禍害樹木更厲害,所以他主張:“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害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這是多么深刻的見解,對人類禍害天地自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孔子也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孔子釣魚,不用繩網(wǎng)捕魚;射鳥,不射已歸巢的鳥。用網(wǎng)捕魚,大魚小魚一齊捕來,會斷了魚的生長和資源,所以反對妄殺濫捕。不射棲宿巢中鳥,體現(xiàn)了一種人愛動物的思想。中華文化講求敬畏、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極端天氣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
以和合智慧和諧發(fā)展
學術家園:從和合的思維來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問題和沖突?
張立文:總的來說可以從這些方面看:一是減排和生產的沖突。世界各國都需要發(fā)展生產,提高GDP。而減排必然會損害經濟利益,如何使生產與減排取得平衡是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難題。二是窮人與富人的沖突。根據(jù)相關研究,富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高于窮人。由于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窮人享受不到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富人則越來越奢侈,加劇了社會矛盾,對氣候造成不良影響。三是農村和城市的沖突。城鄉(xiāng)社會發(fā)展差異較大,相對來說,農村缺乏有效的資金和措施,處理氣候問題能力有限。但是,城鄉(xiāng)之間又缺乏互動,而氣候問題卻不因地域間隔而有所分別。四是生產國和消費國的沖突。對于世界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氣候大會一直難以達成協(xié)議。當發(fā)達國家把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yè)、工廠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而造成氣候動變時,卻把責任推給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享受、消費發(fā)展中國家的產品,造成不公平現(xiàn)象。聯(lián)合國報告稱20年來氣候災難導致60余萬人喪生,受災人口超過23億,多達75%是中國人和印度人。此四方面沖突應當考慮全球性應對之策。
此外,世界各國發(fā)展不平衡,發(fā)達國家掌握了治理空氣污染的高科技,但發(fā)展中國家則很缺乏,加劇了治理的困難,影響了治理的效率。
學術家園:如何化解這些矛盾沖突呢?
張立文:現(xiàn)在,世界各國對氣候問題非常重視,從《京都議定書》到馬上要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都顯示了這種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沖突,必須要意識到人類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以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態(tài)度來尋求共識:
第一、和生互利。朱熹說“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王守仁也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氣候變化對于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的影響和作用是一體的、共同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治理氣候變化,個體不能也不可能完成。如果以二元對立思想為指導,不同國家之間針鋒相對,認為你的氣候問題與我沒關系,是行不通的。只有改變個體價值觀,以命運共同體的和生思想為指導,先進的、發(fā)達的與不先進的、不發(fā)達的國家相互包容、互相交流,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共同治理,才能化解氣候動變危機。
第二、和處互助。在命運共同體下,各國如果只從私利出發(fā),不管別國利益,無法形成平衡共處。面對氣候危機的緊迫性、危急性,各國政府應放下自己一國之利,放眼全球,加強合作,唯有合作,才能獲得共贏。各國應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精神,加強互相借鑒、交流、學習,開展互幫互助,提升應對、化解氣候動變威脅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為化解氣候動變盡心盡力。
第三、和立互鑒。人類社會各個國家按照自己的實際來獨立發(fā)展,因此各國發(fā)展模式不同。但道不同不一定不相為謀,在應對氣候問題上,世界各國必須共同為“謀”。不過,由于各國發(fā)展階段、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的差別,其治理氣候的能力和力度也有差分,所以減排方式也會有差異,采取措施也不一樣。因此,我們應在氣候國際會議上加以公平、正義、合理的協(xié)調,既明確氣候動變治理是所有國家的主體責任與各國政府的基本義務,也承認有差別、分階段地努力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在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中,人類要明確行為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地位與作用,遵循公正、合理、適宜的原則,即互相尊重對方的生態(tài)規(guī)律,共同愛護天地萬物與人類的生命存在,相互努力共建人類自然生態(tài)家園和氣候文明環(huán)境。
第四、和達共富。世界只有共同發(fā)達、富裕,才是真發(fā)達、真富裕,發(fā)達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解決氣候危機是為了世界的共同發(fā)展,這樣才能穩(wěn)定、團結,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世界才會太平,這就是中國人說的“為萬世開太平”。
第五、和愛互信。世界各國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締約,共同努力、互相信任,用愛心來對待氣候問題,對自然敬畏。氣候和合學講究真、善、美,具有超私欲、私利的特征,唯有胸懷公心、善心、真心、美心,才能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共享美好、和美的生態(tài),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為世界人民創(chuàng)造福祉。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立文 氣候變化 和合之思 極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