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警惕“注水數據”誤了決策
新華社記者在東北地區調研發現,地方經濟數據注水現象可謂觸目驚心。比如,近年來東北地區投資規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黑龍江當地官員證實,有些投資數據至少有20%的水分,每年僅自行擠掉的水分就高達數百億元;2014年,審計署對遼寧某地審計發現,當地公布的財政收入比實際財政收入高16倍……
出現地方經濟數據與國家總體數據“掐架”的現象,與基礎資料不全、數據來源多樣、統計口徑不一等因素有一定關系。但是,一些地方常年出現大范圍、多頻次的經濟數據失真問題,顯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地方官員通過各種手段偽造、美化經濟數據,這與扭曲的政績觀和“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潛規則關系密切。
經濟數據造假直接影響政府決策,其危害是根源性的、全局性的。一些地方不僅GDP增速、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數據注水,棚戶區改造、城鄉居民收入等數據也隨意篡改,直接影響民眾利益。虛假數據與百姓感受大相徑庭,在虛假數據基礎上制定的政策自然難得人心。如果類似現象在全國蔓延,極有可能誤導中央決策。
數據造假,是領導干部不能碰的“政績海洛因”。一方面,很多經濟數據彼此關聯,一處注水,處處都得配合才能不穿幫,其結果是經濟數據全面失真;另一方面,一任官員為政績對經濟數據動了手腳,其繼任者即使發現有貓膩,也只能繼續將氣球吹得更大,否則會因為經濟數據下滑而被認為是領導能力有問題。
一些地方領導對經濟數據造假的危害心知肚明,卻揣著明白裝糊涂,仍然“層層分解指標,人人攤派任務”,關鍵在于數據造假有利可圖——造假既能完成上級考核任務,又能為個人升遷鋪路,只要任期內不出事,就可以把問題留給后人。
新華社記者還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因經濟數據造假被巡視組通報批評后,竟有地方領導干部認為數據造假是“替公家辦事”,認為把經濟數據打扮得漂亮一些“是維護地方形象”。可實際上,“注水數據”不僅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還會給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埋雷”。如今東北地區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一些基層官員就感慨“如果不是當初吹得高,現在也不會掉這么厲害”,其中深意值得琢磨。
過去人們談及腐敗,很容易將它與貪污受賄、吃拿卡要畫等號,其實數據造假也是一種腐敗。國家統計局早就提出,要將弄虛作假作為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來治理。但在實際工作中,數據注水通常只被當成作風不實來處理,很少聽說哪位官員因數據造假而丟官,這種默縱也是“注水數據”亂象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馬建堂曾強調,“統計數據要經得起市場和歷史的檢驗”。如今,一些地區虛報經濟數據的惡果已經開始顯現,這給全國各級政府都敲響了警鐘。從短期來看,要通過巡視、自查自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擠掉水分;從長期來看,要進一步嚴格統計立法,完善統計問責機制,從源頭防止“數據注水”。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東北 GDP 注水數據 政績海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