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清理嘔吐物”需要肯定不需要“謬賞”
近日,江蘇南京市一對母子在乘坐地鐵時,孩子因身體不適在車廂內吐了一地,媽媽立即用紙巾將車廂清理干凈。旁邊乘車的阿姨則給孩子送上糖果補充能量。這件事被網友發到微博上,眾人點贊。有人認為這位媽媽用行動給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而熱心的南京阿姨也被贊“一顆糖甜了一座城”。(12月17日《現代快報》)
作為一個制度化和公共化的社會互動平臺,地鐵也是探究人際關系和社會文明有價值的窗口。作為一個“流動的道德考場”,地鐵也見證了不同乘客在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上的參差不齊。 “農民工擦地”也好,“清理嘔吐物”也罷,都讓我們見證了幾位普通勞動者的責任和擔當。
地鐵在本質上是一個公共空間,地鐵的良性運行,離不開乘客的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然而,在社會流動迅速的當下,地鐵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小型的陌生人社會。乘客之間互相不認識的匿名屬性,為失范行為的上演提供了隱匿空間,一些在熟人面前不敢說的話也敢說了、在熟人面前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在地鐵上嘔吐,一些人會選擇一走了之,卻不愿意清理嘔吐物。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清理嘔吐物”不僅有助于維護公共空間的環境、切實地做到了裨益他人,也對孩子進行了一次社會化教育。因身體不適突發嘔吐盡管情有可原,卻損傷了公共空間的環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需要為自己的疏忽和過錯承擔責任。
“清理嘔吐物”原本只是一種正常的行為,為何會引發廣泛關注和諸多“點贊”?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對社會底線的突破已經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正是因為在公共空間有許多人不遵循公序良俗,才會讓“清理嘔吐物”變得稀缺和清新,在社會評價中遭遇“謬賞”。
所謂“謬賞主義”,用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的話說,就是將應該的提升為要褒獎的,將不太應該模糊為應該的。“清理嘔吐物”是一名負責任公民應有的擔當,為何會得到眾多的贊賞?在社會轉型時期和矛盾凸顯期,道德焦慮和“道德饑渴癥”彌漫在日常生活之中;每每出現一起符合傳統道德的新聞事件,就會進行過度的開發和利用,讓主人公承受厚重的“謬賞”。
說到底,遵循了“道德律”、堅守了良知的“清理嘔吐物”需要肯定,卻不需要“謬賞”。“謬賞”從表面上看有助于提升人們遵守公序良俗的動力,從本質上卻可能拉低社會底線。在公共空間,每一個人的角色扮演,都直接關系到他的社會評價;只有重塑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清理嘔吐物”才會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追求。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清理嘔吐物” “謬賞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