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莫讓“給人留口飯”思維阻礙科技創新
庸俗的“給人留口飯”實際是縱容和保護落后的生產力,許多創新恰恰是卡在了這種思維中。給落后留了飯,就是給進步斷糧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然而,在不少領域,舊思維和舊觀念仍然是阻礙創新和發展的無形屏障。
記者最近在采訪時得知,一位知名海歸氣象學者希望在國內推廣一項暴雨預警新技術,奔波多年卻進展不大。所到之處,各級官員和專家都承認他的技術先進,但很少有人愿意主動嘗試。有身為“長江學者”的同行提醒這位老海歸:“你的技術很好,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我們不能用,你得給同行留口飯吃!”這項在國外試驗成熟、能精準劃定暴雨區域、有望減少極端天氣危害的技術,因此被長期雪藏。
為什么一項創新可能砸了同行的飯碗?記者調查了解到,這項新技術基于新的數據運算和專業理論,如果普及有望帶來氣象、水文、防洪、排澇領域的連鎖反應。不僅相關部門的人員和專家需要重新回爐培訓,相關基礎設施的設計和建設也要進行大規模革新。那位長江學者“給同行留口飯吃”的“乞求”,或多或少是因為害怕顛覆式創新帶來的利益損害。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給人留口飯”一直被視作一種謙讓的美德。歷史上就有鄭板橋為給畫友呂子敬留口飯吃而不畫梅花,被代代相傳作為文人相重的美談。然而,這樣的謙讓實際上并不利于雙方畫技的提升。呂子敬的梅花筆筆寫實、栩栩如生,而鄭板橋的梅花則點墨浸染、濃淡相宜。直到兩人分別時,鄭板橋才顯露畫技,呂子敬錯過了向鄭板橋學習的機會,畫技只能原地踏步,反而影響了他的飯碗。從某種程度上說,庸俗的“給人留口飯”觀念實際上是縱容和保護落后的生產力,給落后留了飯,就是給進步斷糧。
當前,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依靠創新驅動,但許多創新恰恰是卡在了這種“給人留口飯”的思維和行動中。老師要給學生留口飯,于是門戶森嚴、技不外傳;學生要給老師留口飯,于是因循守舊、不敢逾矩;同行要給同行留口飯,于是混“朋友圈”搞團團伙伙,在項目評估中不敢直指問題,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技術研發上不積極進取,而是你停一步、我慢半拍、大家混口飯吃。在某些科研單位和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政府部門,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這既浪費了大量科研資源,更阻礙了關鍵技術的及時更新。諸如暴雨預警這樣的核心技術創新,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救命的。拖延這種新技術的普及、阻礙相關領域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無異于謀財害命。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不是自己跟自己競爭,而是在與全世界競爭,世界其他國家不會給中國留飯。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可能失魂落魄,其族群在地球上可能連飯碗都保不住,更不用說給誰留一口飯。中華民族從鴉片戰爭以來就飽嘗科技落后的苦果,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歷史教訓警示我們: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要讓自己有飯吃,不能等著別人留飯,而是要在公開公平的競爭中砥礪磨煉自己,自己把飯碗端好端穩。
“給同行留口飯吃”“肥水不流外人田”這類封閉保守的觀念之所以盛行,根源在社會分配體系和人才評價機制還有待完善。如果社會分配不公開、不公平,人才評價更依賴人而非制度,社會資源和創新成果不能被充分認可和共享,人與人之間多會為“切蛋糕”而搞團團伙伙,而不會想著一起把蛋糕做大,創新也就舉步維艱。因此,鼓勵創新不僅要注重基礎設施、項目投入、獎勵政策等硬環境建設,還要注重人才評價機制、成果分配機制等軟環境配套,營造一個透明、公正、共享的發展環境。讓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通過創新獲益,讓資源配置更多向創新者傾斜。
創新首先要從思想觀念的變革開始,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需要全社會對“給人留口飯吃”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當然,我們不是要去刻意砸人家的飯碗,而是反對這種為了照顧小團體私利而犧牲大局利益,阻礙科技創新、社會發展的庸俗觀念。(楊紹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給人留口飯” 阻礙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