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戲曲動漫進校園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
看戲曲動畫《三岔口》,了解戲曲常識,學習戲曲打擊樂器……近期,“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進校園活動”來到重慶、湖南郴州等地學校,受到學生歡迎。據報道,到2016年,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本級和試點省區分中心將完成50多個劇種、280部(集)戲曲動漫作品的制作。
戲曲動漫進學校引發輿論關注,與近些年戲曲“回首繁華如夢渺,殘生一線付驚濤”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劇種數量一年比一年少,大多數劇種面臨劇本荒,老一輩藝人遠去,一些戲種列入了“非遺”卻沒有了演出……傳統戲曲式微,令人不勝唏噓。
在我國古代,相對于詩詞、書法、繪畫等藝術門類,戲曲的受眾可以說覆蓋了全民,既影響著士紳群體、知識階層,也滋潤著市井百姓。但現在,在“爭奪”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方面,戲曲漸漸失去了其立身之本。由此,戲曲的傳承發展,便應回到“人”——培養戲曲人口,培養后備人才,聚集觀眾群。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特別提出“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一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很好地體現了向“人”回歸、“從娃娃抓起”。
在文化推廣中,戲曲一般進的是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進中小學。這是與藝術特點相關的。戲曲的綜合性、模擬性和抽象性使得中小學生很難接觸,非遺項目卻大多是動手體驗的,孩子們更容易接觸。而“戲曲動漫”找到了讓孩子們接觸戲曲的一種合理路徑。在“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首批100集劇目中,既包括京劇、昆曲、黃梅戲等常見劇種的經典劇目,也有耍孩兒、碗碗腔等好聽、好看的珍稀劇種。當生、旦、凈、末、丑變身動漫造型,唱、念、做、打成為動漫場景,戲曲中的人物塑造、表演形式、音樂舞蹈被巧妙地運用到動畫中,傳統戲曲與孩子之間便不再有隔閡。
戲曲動漫的出現,以貼合時代的呈現方式,收獲了孩子們的歡笑,可以說是“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的范例。筆者認為,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戲曲動漫要避免求多、求快,秉承“高尚而純凈”的創作原則,把真正經典的戲曲送到校園。在這方面,山東推廣“戲曲動漫”的經驗頗有借鑒性。他們選擇了呂劇、山東梆子、柳子戲三個劇種適于動漫表現的14個劇目,不選擇大本戲、整本戲和連本戲,而是將適合動漫表現的經典折子戲作為制作重點。
一味孤芳自賞、不思創新,即使酒香,也會無奈“巷子深”。我們樂見戲曲界更多的創新,創作出更多面向都市白領、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精準投放的戲曲作品。當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觀眾,戲曲也便擁有了“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
(作者系中國兒童中心教育活動部部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戲曲動漫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