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取消編制只是事業單位改革的中繼
人社部官員表態,今年重點要研究編制創新改革,特別是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對相關改革的影響。外界分析,取消編制可以解決編內、編外“同工不同酬”的遺留問題;專家建議,公益一類應嚴格限制編制管理,公益二類可以放開。(1月26日《中國經濟周刊》)
從1996年的《關于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合理劃分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的職責,2000年明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向,2002年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到2011年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2015年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近20年來,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舉措不斷。原因在于事業單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必須不斷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毫無疑問,取消編制仍然只是改革的中繼,未來的目標理應是真正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部門”。
取消高校、公立醫院等的事業單位編制,目前已經水到渠成。先是分類改革區分了營利與非營利,接著是“效益工資”明確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然后是“全員聘任”要求做到“按事設崗、按崗聘人、無崗走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則進一步掃清了障礙。取消編制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編內、編外的歷史遺留問題,更在于為落實自由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核心打下堅實基礎,以專業領域內的服務質量來競爭生存與發展的保障。
一個社會存在三大部門,政府部門以行政權力為手段來管理社會,使社會有序運轉;市場部門以將本求利的方式來創造財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在此之外政府和市場都“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則由“第三部門”來完成。因此,“第三部門”的特征就非常明顯,一是與政府和市場一樣,是真正獨立的法人;二是不以營利為價值追求;三是由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相應的專業服務;四是以服務質量競爭被購買的機會,競爭失敗就可能意味著被淘汰。
我國事業單位問題的癥結,正在于競爭淘汰機制的缺乏而染上惰性,既無法為社會提供讓人滿意的專業服務,又在官僚依賴與習氣之上動不動就有腐敗和營利的沖動。而編制的存在,則是重要原因之一,讓“因人設崗、有崗無事”的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人員的“鐵飯碗”砸而不破,而好的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人員卻因為“編制”束縛,既不能做到“無崗無人”,也不能做到“按事設崗、按崗聘人”,從而使得事業單位的發展始終不溫不火。
萬事俱備,取消編制的東風吹來,正式宣告我國事業單位改革已告別局部試點、單項推進的探索階段,進入了真正的深水區、攻堅期。可以預見,優勝劣汰的機制將順利生成。那些“僵尸”一般的事業單位,將被淘汰出局;那些好的事業單位,將真正在社會上承擔獨立的法人資格,在社會有需要的時候,多設崗、多聘人,得到發展壯大。只有根據社會職責、自覺按照科學規律、以專業技術和價值理念、為社會、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才是“第三部門”的生存之道。
取消事業編制,也就意味著之前“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將變成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優勝劣汰,自然是好事,不但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也可以釋放和激活人力資源。取消事業單位編制并不意味著甩財政包袱,實際上政府可能還會加大財政扶持,只是不再“油水均沾”了,所以,有網友擔心的學費漲價、看病更貴等連帶效應,顯然是“杞人憂天”。當然,政府也應該對這一可能的連帶問題高度重視,通過配套改革讓其根本就不發生。(郭文婧)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取消編制 事業單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