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陳洪淵:教學如刀背,科研似刀鋒

2016年02月01日 09:39 | 作者:姚雪青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陳洪淵院士深耕分析化學幾十年,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有獨到思考


不久前,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將杰出導師獎頒給了5位中國科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洪淵、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獲此殊榮。獎項旨在強調導師啟發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但由此引發的,卻是公眾對科研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問題的關注。


教學與科研如何平衡,如何培養出更多科技人才,如何促進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轉化?一起來聽聽這些“治學者”的思考。

  ——編者


陳洪淵(中)在研究室指導學生工作。

陳洪淵(中)在研究室指導學生工作。


陳洪淵

陳洪淵 網絡圖片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單細胞時空分辨分析系統儀器研究室里,燈光常常亮到深夜。這意味著,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陳洪淵教授與項目組成員還在工作。六十年,一甲子,陳洪淵沒有離開過分析化學。通過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努力,他不僅大大推動了分析化學在我國的發展,也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前不久,他與另外4位杰出的中國科學家一道,獲得了由《自然》雜志頒發的杰出導師獎。


從前沿科技到民生領域,分析化學與我們息息相關


什么是分析化學?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關聯?


“化學是基礎的自然科學,也是創造新物質的科學。分析化學則是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人們獲得物質組成、結構和物質變化過程中時空演變信息的一門科學。在現代科學技術中,伴隨著學科交叉,分析化學與物理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包括分析化學在內的測量科學,是衡量科技發展和國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之一。”陳洪淵介紹,“人類基因組圖譜測序計劃也是由于分析化學的毛細管電泳技術的發展而得以提前完成。”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分析化學的研究對象也發生了極大變化,由最初的元素、有機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到如今的活體生物分子、單分子、單顆粒和單細胞的成像分析。從而,分析化學又衍生出生命分析化學這一分支,而這不僅是當前分析化學領域的前沿熱點,也是陳洪淵團隊的重點研究內容。


“我們目前正在研制的單細胞高時空分辨系統有什么價值?”陳洪淵說,“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細胞。群體的平均值雖然有用,但無法準確反映單個細胞的性質,它們有時差異甚大,而這些差異也許包含著重要信息,有助于我們了解癌癥等疾病,實現精準個體化治療。而諸如人類意識和記憶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等基礎科學問題,也都離不開分析化學的應用。”


陳洪淵用“頂天立地”來形容分析化學的作用:既要在前沿領域不斷探索創新,也要發展與國計民生緊密結合的實際應用。例如在食品安全檢測、環境污染監測等方面,分析化學就有著廣泛的研究與應用。


科研成果更易量化和顯現,但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


長期在科研、教學一線的經歷,使陳洪淵對如何平衡兩者有著自己的關切和思考。


“教學與科研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兩大板塊,也是教師職稱評審和成果考核的兩個方面。”陳洪淵打了個比方:教學是刀背,科研是刀鋒。沒有刀背的支持,刀鋒就會卷刃。“科研成果更易顯現和量化,教學效果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凸顯,但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陳洪淵認為,教師職稱和學科考評,長期以來普遍側重科研成果,其中又以論文指標為先,這種偏頗情況如果不及時扭轉,后果不堪設想。


陳洪淵說,通過教材編寫水平、與學生互動情況以及學生成績等方式,教學成果可以得到有效衡量。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在不斷改進教師考評體系,并一再強調優秀教師站在教學第一線,目的即在于此。“南京大學設置了教學崗的教授與副教授,并設立數額巨大的獎教金,重獎教學優秀的教師,還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平臺和啟動經費,以此改變以往重科研、輕教學的考評氛圍。”陳洪淵表示。


陳洪淵說,科研與教學應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讓科研任務帶動教學的改進。比如,分析化學的前沿領域需要綜合性人才,不僅要掌握化學的基本原理,同時還要具備物理、生物、電子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為了科研發展的需要,就需要改進課程設置,提高教師水平。


把學生培養成有獨立鉆研能力的駿馬,而不是綿羊


對于高等院校科研人員收入水平較低的討論,陳洪淵也談了自己的看法。“科研人員要求提高待遇、體面生活,在情理之中;但我們不能唯功利論,過分強調功利刺激效益,失卻合理的平衡,否則將會形成惡性循環并危及學界未來。”他坦言,做科研有研究周期,人才培養也有一個成長周期,因此年輕科研人員面臨的壓力很大、尤為不易。陳洪淵介紹,南京大學對于引進和本土培養的科研人才,不僅從生活上給予專項補助,解決其后顧之憂,也在工作上安排項目啟動資金,吸引和留住了人才。


“同時,在分析化學領域,我們應該對科研成果轉化更加重視起來。”陳洪淵說,“科技成果的轉化不僅能提高我國科技生產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水平。從這個角度思考,科研與生活,都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也不把學生當作出數據的操作工。他對研究生一貫采取“放養”策略,導師要想的是怎樣把學生培養成有獨立鉆研能力的駿馬,而不是惟命是從的綿羊,“作為導師,最要緊的是因材施教,人盡其才。”


陳洪淵至今培養了120多名博士和碩士,其中包括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及2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獲得者。他所帶領的團隊曾獲得分析化學領域第一個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的群體項目。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陳洪淵 院士 教學 科研 培養科技人才 治學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