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給人民更好的精神食糧
全國政協委員聚焦百姓文化休閑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為全體人民提供昂揚向上、多姿多彩、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委員們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要做好文化事業改革,提供更好的文化精品,豐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關鍵詞:文化改革
產品要有品質有品格
當文化產品“百花齊放”之后,如何多出精品,滿足多元文化需求?“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
“一些藝術門類已很長時間沒有出現出類拔萃的藝術作品了。”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說,文化市場商品化,抵消著作品的文藝屬性。相關部門要有文化的戰略眼光,既允許娛樂功能強的文化作品創作,又要著力培育富有民族精神、有品質有品格的文化作品。
全國政協委員施大畏認為,創新是文化永不衰竭的動力。扶持文化創新的政策和資金不能“撒胡椒面”,為避免大量社會資源重復投入、為賺“快錢”粗制濫造,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強政策支持和補貼的“透明化”,引導資金更精準地投向那些扎根人民的精品創作中。
門口大戲臺,身邊圖書館,這是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期待。城鎮化為農村文化建設帶來契機,但基層文化娛樂設施和資源仍顯匱乏。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文化消費缺口超3萬億元。截至2015年初,全國仍有約15萬個行政村沒有文化設施,占總數的26%。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強基層文化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建設幫扶力度。
“過去農村的文化是農耕文化,有鄉紳,有宗族,就是個完整的小社會。”全國政協委員高云認為,現在農村去中心化了,有文化的人都離開了農村,農村的文化需求層次就無法提升。“要引導他們對文化消費的習慣,這需要重塑農村文化生態,需要頂層設計的把握。”
關鍵詞:全民閱讀
合力打造“書香中國”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全民閱讀”已被列為未來5年要實施的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在國家倡導和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十周年之際,委員們表示,要更好地推進“全民閱讀”,打造一個“書香中國”,必須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正確引導數字化閱讀新趨勢,加強各級各類圖書館建設。
據文化部統計,截至2014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17個,全國人均圖書藏量0.58冊。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還存在總量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經費嚴重不足、圖書流通率低等突出問題。
“全民閱讀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性事業,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公共文化設施投資,特別是向閱讀資源嚴重匱乏的貧困山區、農村地區等傾斜。”全國政協委員蔡建國說,生活節奏加快、移動互聯網普及引發閱讀方式革命,手機閱讀逐步走向主流。但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改變手機閱讀內容以網絡小說、短篇文章為主的現狀,激活圖書版權在線市場,將更多優質圖書轉化為電子內容。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5年發布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成年人微信閱讀使用頻率為每天兩次,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
“整體而言,淺閱讀、輕閱讀、泛閱讀依舊是主體,這與當前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愿景有不小差距。應該對新媒體閱讀進行科學引導,增強知識性和深厚性。”全國政協委員吳志明建議,加大建設智能自助圖書館的力度,推廣閱讀機,延伸傳統圖書館借閱服務功能。“我們應在大力推動數字閱讀發展的同時,注重對數字閱讀產品質量的把關,把更多的文化精品呈現給讀者。”
關鍵詞:非遺藝術
莫讓傳統變傳說
“八百里秦川,千萬里江山,扯開了嗓子,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在2016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曲融合了戲曲與搖滾樂元素的《華陰老腔一聲喊》,讓華陰老腔———這個一度瀕臨消亡的古老劇種風靡全國。
然而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看來,這種“跨界混搭”的新型音樂雖然能夠幫助年輕人認識陌生的傳統文化,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非遺傳承面臨的困境。
有一組令人痛心的數字:我國共有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是全世界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然而根據民進中央在今年兩會前的調研,在我國公布的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人走技失”問題嚴重。委員們表示,我國的非遺保護一方面普遍面臨著市場萎縮、后繼無人等困境;另一方面,一些以“非遺保護”為名的商業行為,正侵蝕、破壞著非遺的根基。
“非遺不是不能創新的‘老古董’,但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田青舉例說,由白先勇操刀的青春版《牡丹亭》,對較為冗長的原本進行了精編,并借鑒了現代劇場的某些舞臺元素,更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節奏,這種尊重傳統的創新獲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贏;然而,有的‘戲曲新編’只是將傳統戲曲生硬地與西洋音樂嫁接起來,并配上眼花繚亂的聲光電特效,空有熱鬧的外部,實則失去了戲曲本身的魅力。
更讓田青憂慮的,是對知名非遺藝術的過度商業開發。“有的地方打著‘非遺’的旗號掙旅游的錢,只學了點皮毛就在各個旅游景點搭臺表演,看上去很熱鬧,但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其實是種歪曲和破壞。非遺藝術都擁有自身龐大而精妙的內在系統,應該得到全面完整的保護,而不是放大其中的某個元素,將其與藝術本身割裂開。”田青表示,不同生存狀況的非遺要予以區別保護。對于古琴、昆曲等民間基礎較好、商業運作較為成熟的非遺藝術,可以鼓勵其采取多種方式繼續開拓市場,吸引更多受眾;但對那些已經與時代脫節、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無法生存的非遺藝術,必須由國家撥款予以保護,并采取拍攝影像資料等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守護好這片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再把它原封不動地交給子孫后代,這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田青說。
關鍵詞:審美教育
好壞都在你的眼睛里
有優秀的文化產品,還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全國政協委員許欽松說,國民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水平、審美能力、健康身體三方面,但很多時候,審美能力并不被人所重視。“當前審美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并出現了大量以惡搞為美、以庸俗為美、以丑為美的現象,促進審美教育,傳播真善美,刻不容緩。”
去年9月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發布,許欽松認為,這說明了人們開始意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審美是從出生就開始的,從張開眼睛看到周遭的一切,人就進入審美過程了,好與壞都是因為你的眼睛。成年人也在不斷接受審美教育,審美可以帶來很多我們看不到的作用,比如說創意思維的培育等,人需要通過欣賞藝術品或審美教育來充分發揮想象力。”
在許欽松看來,審美教育是廣義上的,“平心而論,近年來,我們的美術得到長足的進步,包括油畫、雕塑、版畫、中國畫、人物畫等。但是又出現一些問題,由于中西美術教育是不同體系,我們用西方的造型藝術教育模式來改造我們傳統的中國畫,讓一些青年藝術家欠缺了中國畫的意象思維,整個價值取向逐漸趨向寫實,寫意精神無處可尋,這就是審美教育的嚴重缺乏造成的。”許欽松認為,這種過于功利性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對藝術創作帶來危害,“要重視審美教育,在美術教育上,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以及考試的標準,都要進一步完善。”(紀娟麗)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 百姓文化休閑 文化改革 全面閱讀 非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