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急救常識缺乏頻釀悲劇 政府應完善立法支持施救
街頭急救:你敢嗎? 你會嗎?
近日,陜西省榆林市一名孕婦,疑因暈倒頸部卡入街邊護欄,最終死亡。
極具沖擊力的照片,瞬間傳遍網絡。由于類似事故已非第一次發生,人們的關注焦點,集中于護欄的設計標準之上。
然而一個更為普遍的事實被公眾忽略——由于缺乏急救常識,即便是更為簡單的救助場景,絕大多數人仍無能為力。
【現實困境】
不會救
有證的都不會,沒證的呢?
鄭雙印(2008年獲得紅十字會急救證):我因為工作的關系,在2008年奧運會前參加了急救培訓,拿到急救證。當時和我一起培訓的人不算少,我們同事基本都參加了,主要目的就是奧運會保障。培訓最大收獲是了解在急救現場需要冷靜,有條理,不能手忙腳亂,了解一定的急救流程和家庭急救技巧。
但老實說,拿了這個證后,我沒有碰上過急救的情況能讓我實際操作,也沒有什么渠道再去訓練。所以真的碰上緊急情況,我只能打打電話,叫叫救護車,現場維護一下秩序,我是不敢親自上手去救助的。
前兩天這個事發生后,我也想過,如果在現場能做什么?也許可以讓大家幫忙,先把孕婦抬出來?想想覺得還是不現實,一來我不敢肯定抬與不抬哪個好,二來有誰會聽我的?如果我亮出急救證,現場有人聽了我的,出了事怎么辦?
所以這么一想,我這有證的都不會,沒證的呢?要求現場有人會急救,真的挺難。
不敢救
救活了人,對我沒什么好處,
要是救不活呢?
邢濤(化名,紅十字會急救證持有者,曾從事醫生工作):從上學時候,我就接受過急救培訓,因為后來從事醫生工作,也考過證。心肺復蘇的標準一直都會有變動,所以原則上說,有證的人也應該定期去復訓,一是熟練技能,二是了解新知識。能做到這些的非專業人員,已經很少了。
但就算我能做到這些,在路上遇到急救的情形,我恐怕也不會上手去救,說難聽點兒,就是為我自己考慮。
首先,心臟驟停急救,一般需要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急救設備,這個設備人家國外公共設施都要配,咱們基本沒有;就算有設備,搶救成功的概率也不高。那我就得考慮,我救活了人,對我沒什么好處,要是救不活呢?病人的家屬怎么想?他們沒準就會說是我給救壞了,“你看這肋骨都讓你按折了”,這個責任我擔不起。既然搶救成功概率也不高,我干脆不冒這個險。
這話說著糙,但是真心話。現在有幾個城市開始推行“現場善意無償急救免責”的規定了,我覺得只有這個規定全國化了,而且有一定的案例證明其有效了,我才敢去救。
【批注】
據媒體報道,我國每年大約有54萬人死于心臟性猝死。
由于人類心臟停跳后,大腦皮層僅能夠存活4至6分鐘,因此,對于心臟驟停的患者,必須由現場目擊者開始進行心肺復蘇的搶救,而非等待救護車的救援。
而據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統計,美國心臟驟停患者腦復蘇的搶救成功率平均為9%,部分城市和地區可達50%。而我國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不到1%,廣大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則更低,這和我國的公眾急救普及率低有直接關系。
【誰在求學】
據報道,發達國家的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已超過10%,如美國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達到25%,而我國這一數字僅為1%。
事實上,學習急救知識并獲取相關急救證書并不難,目前紅十字會相關培訓機構及商業培訓機構,均能提供相應內容的培訓,如紅十字會救護員培訓、美國AHA急救證書等。
只不過,由于公眾意識不足、官方宣傳不到位等原因,鮮有人主動“求學”。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急救常識缺乏 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