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陳獨秀的高足”袁振英
袁振英是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之前的上海“中國共產黨”、“廣州共產黨”等早期組織的重要成員,在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中作出過重要貢獻。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位于新漁陽里六號的外國語學社。
袁振英
我們于“五四”青年節之際,向大家介紹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袁振英。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中,在記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有兩處提到過袁振英的名字。
“陳獨秀的高足”
1920年7月到1921年8月,無論在上海還是在廣東,袁振英都與陳獨秀有著異常密切的聯系。他們既有師生之淵源,又是社會主義的同志,也是工作上的伙伴,甚至共居一室,朝夕相處。那時袁振英被陳獨秀倚為左右手,在廣州時,社會上的一些人也視袁振英為“陳獨秀的高足”。
出生于1894年的袁振英,1915年畢業于香港黃仁書院,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初任香港《晨報》兼廣州《新民國報》編輯。其間為聲援廣東學生反對二十一條、抵制日貨斗爭,參加了“廣東游東記者團”。
1920年7月,袁振英來到上海,陳獨秀見到他,要求他“幫忙一切”,于是他留在上海協助陳獨秀,并為《勞動界》《新青年》《共產黨》等刊物撰稿,擔任《新青年》《共產黨》月刊的編輯。此外,他還曾遠赴武漢爭取惲代英加入黨的早期組織。
1920年8月,袁振英參加早期上海共產黨組織。9月1日應陳獨秀邀請參與編輯《新青年》,擔任“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
共產主義的見證地
上海的霞飛路漁陽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為兩層樓磚木結構石庫門建筑,于1915年(民國4年)8月下旬申請建造,約次年至1919年前建成。
1920年春,楊明齋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到上海,同陳獨秀商討建立中國共產黨時,租賃漁陽里6號為活動地點,并開設“中俄通訊社”,后改稱“華俄通訊社”,自任社長。
1920年8月22日,經上海早期黨的組織領導人陳獨秀倡導,施存統、沈玄廬、陳望道、李漢俊、俞秀松、袁振英、葉天底、金家鳳共8人(另說是陳獨秀、楊明齋、俞秀松、施存統、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鳳等8人)在這里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21歲的俞秀松擔任書記。同年9月,在這棟建筑里創辦了外國語學社作為掩護。
次年初,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同樣在這里設立團中央機關。4月29日,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沒收了紀念勞動節籌備委員會的宣傳品。后因俞秀松赴俄參加少年共產國際二大,社會主義青年團于5月間暫停活動。華俄通訊社至1925年(民國14年)8月1日后才關閉。
1921年,漁陽里改名銘德里。1957年,舊址按原貌修復,弄名恢復舊稱。1959年5月26日,漁陽里6號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漁陽里6號進行進一步的修繕。樓上東西兩亭子間分別為俞秀松、楊明齋臥室。楊明齋的臥室又為華俄通訊社辦公室,客堂樓為團中央辦公室。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陳獨秀的高足 袁振英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