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方銘:屈原與端午節
三、 端午節與屈原
自漢代以來,端午節的活動,更多的是與屈原聯系在一起了。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偉大詩人,也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1952年開始,總部設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每年推舉四位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決定在中國詩人中推舉一位世界文化名人,當年的參與者在遴選詩人的時候,認為中國是個詩歌的國度,如果從眾多詩人中推舉一個最偉大的詩人的話,當然非屈原莫屬。所以,中國詩人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作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馬蒂成為了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同年,蘇聯和中國都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馬蒂誕生的紀念大會。2009年,以紀念屈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及其傳說進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標志著屈原不僅僅是世界文化名人,同時他的作品及精神價值,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屈原博聞強識,正道直行,一心希望楚國繁榮富強,人民有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楚王和楚國的權臣們不能容納屈原,屈原在悲憤之中,創作了《離騷》等作品,并最終自沉汨羅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指出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但“睠顧楚國,系心懷王”,有“存君興國”之義。1922年11月3日,梁啟超先生在東南大學文哲學會上發表了《屈原研究》之講演,梁啟超認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中國歷史上表現個性的作品,頭一位就是屈原的作品。梁啟超認為,屈原以其自殺,表現出對社會、對祖國的同情和眷戀,而又不愿意向黑暗勢力妥協的決心,因此,屈原的自殺使他的人格和作品更加光耀。梁啟超把屈原的“清廉”、“忠信”,表述為熱愛人民,熱愛社會,對社會和祖國的同情和眷戀,以及不愿意向黑暗勢力妥協的決心,這個概括是準確的。屈原高潔的人品和不愿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勇氣,受到了歷代中國人的崇敬,這也是端午節的主題逐漸演變為紀念屈原的內在原因。
《藝文類聚》引應劭《風俗通義》曰:“五月五日,以五采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又引《續齊諧記》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續齊諧記》的作者是南朝的吳均。
杜公瞻《荊楚歲時記》注說:“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越地傳》云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是日競采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唐人沈亞之《屈原外傳》載,屈原以五月五日“遂赴清泠之水,其神游于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思慕,謂為水仙,每值原死日,必以筒貯米投水祭之。至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聞君嘗見祭,甚善。但所遺并蛟龍所竊,今有惠,可以楝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俗作粽,并帶絲葉,皆其遺風。”
事實上,韓國江陵端午祭,江陵的地名與戰國楚都城同名,而端午祭的儀式雖與中國當下的端午活動有所不同,有學者認為與中國的端午節沒有關系,也有學者找到了最早的江陵端午祭與屈原的某些聯系。這一方面說明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有同源性,同時也說明至晚相當于中國的漢代時期,韓國的端午節與今日中國的端午節保持了同步發展的痕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方銘 屈原 端午節 端午快樂 傳統節日 端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