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 專題
“云”端醫療大有作為
——上海醫療信息平臺建設紀實
■拆掉有形的墻,更要拆無形的墻
在謝樺看來,上海醫療信息平臺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隨著醫改的深入,政府和社會對信息化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一些潛在的問題和缺陷也凸顯了出來。
“從信息平臺本身來說,最顯著的是數據質量問題。”謝樺說,有的數據不能保證準確性,不乏人為填報的因素。而對于管理來說,并不是將一堆數據放在一起就達到目的了,只有準確有質量的統計數據,才能對決策產生價值。
而從更深層次看,在信息平臺建設過程中,技術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已經超前于現有醫療體制。信息技術層面已經做到互聯互通,但要真正實現醫院之間互通有無,方便患者就醫,則需要打通體制機制,拆掉阻礙信息傳遞的無形之墻,信息化才能順利推進。
“醫療信息化不只是信息部門的事情,它需要宏觀的頂層設計和業務架構設計做支撐,只有業務架構設計清楚,信息技術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謝樺表示,從衛生管理部門到各個醫院,都建了很多信息系統,但也有一些系統并未實際投入使用,有的只是領導來調研時,或者兄弟省市來交流時打開做做展示。并不是因為這些信息本身設計得不好,而是在實踐層面無法與業務部門有效銜接。
在他看來,設計一個系統,要讓參與的各方都受益,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從這個角度看,對醫療體制本身的制度設計比信息系統設計要求更高。
王杰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也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今年年初,他與另兩位上海市政協委員王德輝、邱建新一起,聯名遞交了《關于開展醫療機構間影像信息互認,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建議》提案。王杰表示,雖然上海目前在申康系統即市屬三甲醫院間已建起醫聯系統,客觀上起到了各醫療機構間信息互認的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還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網絡不穩定,在實際操作中有慢、卡、停現象,造成技術上的困難,給診療帶來不便。
另一方面,在業內人士看來,跨醫院之間的信息調閱,對于醫院和醫生來說,如果沒有激勵獎勵機制,醫院很難做到主動為病人調閱信息。醫院之間或多或少有著競爭關系,多做一項檢查對于醫院意味著更多業務量,利益出發點不一樣,想法難以一致,再好的構想也無法真正落地。
而在上海市政協委員游閩鍵看來,目前各級醫院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大醫院投入大,發展較快,基層醫療單位發展相對滯后。這樣無疑加劇了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多數患者仍然只信任大醫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幾乎沒有大的投入,信息管理系統簡單,運作不正常,沒有與大醫院信息聯網。同時大醫院與基層醫院沒有建設相對統一的軟件管理模塊和信息化互通平臺,因此無法實現資源共享,也影響本市推進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工作的開展。”他表示。
游閩鍵呼吁,讓醫療檔案信息庫在全市醫療體系實現共享,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在線個人醫療賬戶,取代傳統的病歷卡,與移動終端連接。不僅患者本人能夠即時獲取檢測化驗結果,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醫生也能夠輕松調取數據,輕松實現會診。
“這些年上海在醫療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成果顯而易見,接下來要解決的是更有挑戰性的深層次難題。”在蔡威看來,上海醫療衛生信息化遇到的困境,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必為此悲觀。信息化能走多遠,決定于現行醫療衛生體制的現實土壤,兩者相輔相成。不回避矛盾,正視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困難,方能倒逼醫療體制改革,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蔡威寄希望于未來,當全國各地的醫療信息化建設相繼鋪開、發展到一定程度之時,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阻礙改革推進的種種“無形的墻”也終將消弭,人們的就醫體驗將會從量到質的提升。上海的實踐,又何嘗不是“云”中探索漫游,最終走出迷霧、撥云見日的歷程呢?
編輯:薛鑫
關鍵詞:上海醫療信息平臺建設紀實 “云”端醫療 全國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