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海歸留學攻讀的工商金融、高新技術等領域專業,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能夠獲得更多、更合適的就業選擇機會;另一方面,當前留學大軍中,帶有教育投資性質的自費留學占據絕大部分,他們在歸國就業時薪酬回報是重要考慮因素,各類企業總部聚集的一線城市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2009年左右調查顯示,當時歸國人員中98%集中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只有2%去了中西部地區。當前北京等地落戶難度增大,而中西部城市通過政策層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漸加大。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2015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調查群體中有11.6%的海歸選擇在成都、西安、武漢、鄭州四城就業。
而各地基層干部甚至農村村官中,近年來也陸續出現海歸的身影。2011年北京市招考大學生村官首次向歸國留學生放開之后,首次招考便有20人報名參加,其中4人最終被錄取。2012年,湖南長沙縣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當“政府雇員”,吸引了110多名海歸報名,最終10名海歸被選中并被派往鄉鎮基層工作3年。
重慶80后小伙子秦玥飛,2011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歸國后,到湖南衡山縣賀家山村當大學生村官。當村官一年多,他借助自己在耶魯參加實踐活動四處籌款的經歷,坐火車四處奔波幫村里各項基礎建設籌集到80多萬元資金。3年期滿后,秦玥飛又被調到另一個鄉鎮的白云村繼續做村官,并創辦“黑土麥田”公益組織,為大學生村官與農村創客提供眾籌平臺。
專業扎堆優勢難顯 留學投入和薪酬回報形成落差
“2015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在海歸就業中,14.3%的海歸選擇進入金融業,貿易零售、地產建筑、互聯網行業分別占到7.2%、6.9%、5.5%。海歸創業領域中,排名前三的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零售分別占比18.6%、13.6%、13.6%。
記者采訪發現,滿懷預期和憧憬,現實中卻遭遇就業難,成為不少海歸人員的共同遭遇。
曾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張俐(化名)說,她還在緊張趕論文時,國內畢業生就早已在校園招聘中找到工作。她在7月份畢業回國后發現,心儀的單位都已結束招聘。最終還是得靠父母托關系才進入一家國資參股企業工作。“求職四處受阻,自己的留學和外語優勢,招聘企業并不看重,這讓我多次對當初選擇留學充滿懷疑”。張俐說。
一家知名美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趙蕊說,“外企現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連英文面試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夠簡單交流和讀懂英文郵件就行。”趙蕊說,除少數頂尖商學院外,他們現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腳踏實地的國內畢業大學生。
高額留學投入和實際薪酬的落差,讓海歸難以“屈就”。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對留學歸國人員薪酬區間調查顯示,博士和碩士學位的留學回國人員,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萬元,而本科和專科畢業海歸的工資多在5000元以下。
從英國攻讀碩士畢業后回國的小董,在各大招聘會都被“潑冷水”。小董說,在英國留學一年花費約50萬元人民幣,“本以為可能會比國內畢業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實上薪金水平差不多。”
啟德教育發布的《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查結果也顯示,約96%的海歸都有拒絕工作OFFER(入職通知)的經歷,其中約62.7%的海歸是因為收入不理想。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留學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語言藝術等商科類和社會科學類學科,或者知名學校的心理學、宗教學等冷門學科,導致求職扎堆熱門崗位,或者所學專業與國內就業難匹配。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將留學教育當成重要產業來支持,需要大量留學生支付學費來支持教育機構運營,留學幾乎“零門檻”,也讓海外留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不少專家表示,隨著留學普及,海歸群體“去光環化”將是必然趨勢。因此,留學人員需要加快適應海歸常態化的調整,社會各方對海歸群體也需要寬容與理性,創造條件讓有實力的學子能夠真正報效祖國。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