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聚焦京津冀人才流動:從扎堆北漂到三地開花還有多遠
京津冀眾創空間超過300家 創業或成未來協同發展新動力
“京津冀一體化”和“雙創熱”不斷碰撞,激發了協同發展創新的火花,也成為許多人才發展的新選擇。
此前,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曾表示,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共同體,協同創新是當今創新發展的普遍規律。北京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天津有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優勢,河北有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需求,協同創新,將產生1+1+1>3的效應。
以天津市為例,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發展,天津產業結構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各類創新小微企業、科技型小巨人正逐漸成為天津市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據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貿發局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京津冀眾創空間超過300家,服務企業和團隊數量超過1.5萬家。
2014年畢業的小曼和胡露,在天津創辦了一個文化創意工作室。小曼說出了選擇這里的原因,“因為長年在津求學,回老家很難實現自己的想法,而北京的生活壓力又太大,很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創業初期,他們的工作室坐落在母校南開大學的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內。在一年之內,團隊的其中一間工作室從學校的青創園轉移到了天津的“五大道”街區,以挖掘天津的洋樓文化。
“最初公司沒三證,無法簽合同開發票,項目很少,幾乎沒盈利,倒是有一些政府創業獎金的支持。”胡露說,去年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解決了啟動資金和場地兩大難題。做項目的經驗和口碑好了以后,公司目前已步入正軌。
南開大學的眾創空間是京津冀經濟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作為天津近幾年成型較早的眾創空間,南開創業基地已為1000余名學生提供了項目孵化平臺和創業幫助。
去年與小曼等人一同“扎根”的,還有許多主營App客戶端開發、新媒體產品、3D打印等項目的團隊。但由于眾創空間遍地開花,服務同質化、資源分散、單一機構服務能力無法覆蓋各個領域等問題日益突出。
7月9日,京津冀地區首個跨區域眾創聯盟組織“京津冀眾創聯盟”在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揭牌,京津冀三地57家雙創機構和企業加盟。
“從傳統角度來看,招商引資主要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但在新經濟形勢下,僅有政策還不夠,還需要打造一個創新創業生態圈。”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主任鄭偉銘說。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京津冀 人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