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足尖收藏刮起民族風
滿族鞋飾精彩的不僅是“花盆底”
據我市收藏愛好者齊建國介紹,在清代,漢族女人穿著弓鞋,滿族女人穿的則是木制平底鞋和高底平頭鞋,人稱旗鞋。
旗鞋木底是其特色,它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滿族婦女講究穿木底鞋,這也是滿族先民有“削木為履”習俗的反映。 至清初已發展成為高跟木底的女鞋,尤其滿族貴族婦女,穿的更為普遍。滿族婦女不尚裹腳,通常穿著寬大的旗鞋。高底鞋是最富民族特色的鞋子,鞋底中部足心的 地方墊一個高約10厘米的高底,外裱納好的數層白布。這種鞋跟,分馬蹄形、花盆形和元寶形三種,鞋口鑲邊,鞋面刺繡、堆繡各種花紋。清代宮廷妃嬪所穿的高 底鞋和花盆底鞋,一般高3至5寸,慈禧太后的花盆底鞋高約4寸。還有一種說法是滿族婦女穿高底鞋,除了美觀因素,也跟滿族發源于東北寒冷之地有關,用木頭 制成的厚厚鞋底可阻隔寒氣,更好的保暖。
齊先生說:“現在這些高底旗鞋已經退出歷史舞臺進入收藏領域,成為一種民俗收藏品,制作和繡工比較講究,鞋子整體保存完好的藏品,市場價格動輒千元以上,不過這類藏品相對比較小眾。”
蒙古族刺繡長靴收藏價值高
蒙古族傳統皮靴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靴頭尖而上翹,靴體寬大,以便在靴內套裹腿氈、棉襪、氈襪、包腳布等,裹腿氈露出靴筒外約兩寸。靴面不同部位,以貼 花、縫綴、刺繡等工藝裝飾各種花紋、圖案,穿著舒適保暖。騎乘時,能護腿、護踝,便于行走。能踏沙、踏雪,又可防蟲、防露。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 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牧區的自然環境,因此為牧民們所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男女,皆穿靴。
蒙古族收藏愛好者烏蘭介紹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兩個部分組成,蒙古靴靴筒內部和靴底都比較硬實,穿著時一般要在靴底墊上氈墊,在腳上套上厚厚的氈襪,以防 硌腳。蒙古靴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最傳統的蒙古靴靴梢上翹,靴幫為古銅色或棕黃色,靴幫通梁和嵌條為牙綠色,多貼有精美的“云卷”“盤腸”圖案。靴身寬 大,靴內襯皮、或襯氈。
“蒙 古靴主要分為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和排靴子四大步驟,需要打層子、納底子、下幫子、挖云子等50多道工序,制作一雙大概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這 還不算刺繡。蒙古靴各種樣式一般不分男女,不分左右。靴上的圖案包括“二龍戲珠”、“珠寶連城”、“蝙蝠點水”、“五色祥云”,都要手工制作,一位蒙古族 老奶奶手工刺繡一雙靴子要耗時一兩個月,早在五六年前這樣一雙靴子收就要2000左右,可以說是一種極具收藏價值和民族風情的藏品。”
時代的產物——三寸金蓮繡花鞋
據說三寸金蓮,最早出現于宋代,是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 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于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的便為“金蓮”。“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 彎。現在看這種習俗是對女性肢體的一種摧殘,但在明清時期這種風俗盛行一時。
我市收藏 愛好者白女士手中就有這樣一雙三寸金蓮繡花鞋。她向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介紹說:“從一個女性角度來看我并不喜歡三寸金蓮,但是從一個民俗物品收藏愛好者的角 度看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繡上繁縟華麗的紋樣,可以說是極具收藏價值。”
編輯:陳佳
關鍵詞:足尖收藏 刮起民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