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重賞之下,必有“創造奇跡”的國足么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中國國家足球隊踏上了亞洲區12強賽的征程,公布的國足獎金令人咋舌:晉級俄羅斯世界杯32強的出線獎金為6000萬元,由中國足協支出;十二強賽單場贏球獎金為300萬元,由中國足協支出;一旦出線,中國之隊的贊助商按照合同,獎勵國足3000萬元至5000萬元;打完世界杯三場小組賽,國際足聯至少給中國隊900萬美金的獎勵。這一算下來,只要中國男足晉級俄羅斯世界杯,總獎金將達到1億多人民幣……面對巨額重賞,國足能激發出洪荒之力么?
中國隊即將面對的對手韓國隊主帥施蒂利克則表示,韓國隊準備3天和準備3個月沒有什么區別。這倒是可以作為“獎金效力究竟如何”這一問題的一個注腳。
戰略上被對手藐視是自然的,對此不必反應過度。要知道,根據目前國際足聯的排名,中國排78位,韓國排48位;根據歷史上32場交手記錄,國足2勝11平19負。因此,當我們為保障后勤甚至派出專門廚師的時候,韓國國內聯賽也沒有調整;當我們的媒體渲染國足出征的悲壯時,韓國媒體則在擔憂隊伍過于托大。當然,韓國隊更沒有巨額獎金。
有意思的是,8月31日體育總局在其官方網站發文《國足學“女排精神”還來得及嗎?》,點出男足20年前剛練了個全民健身標準的“12分鐘跑”就將早飯全噴出來后、慘被叫停,直指缺“練到吐”,并得出結論女排精神“中國男足欲兩周內學到手?門都沒有,早干嘛了”。誠如斯言,足球是個高度系統化的體育項目,無論是何體育精神,背后支撐的是科學化訓練、符合體育規律的運作,并非短期內可以復制粘貼。恐怕足協也并非不知道砸錢未必就能導向勝利,事情若是如此簡單該多好。因此,寄希望于重賞激勵,恐怕也是臨時抱佛腳了。
懸賞金額有多震撼,對奇跡的渴求也就有多熱切,也意味著難度有多高不可攀,看似巨額激勵,也是變相下注,暴露了內心深處對國足的信心匱乏。要知道,往歷史上看,國足的奮斗史也是以幾十年這樣的時間跨度來計,往前一年,有《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往前不到一月,有舉國矚目的“女排精神”……所有的這一切,難道到頭來得一一被化作無形,還是引來“巨額獎金”這管雞血?不能否認幾十年來國足的努力付出,但正如有媒體人評價:“經過幾代人努力,終于退步了。”在全世界最有民眾基礎、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項運動,我們投入巨大卻又長期止步,這是該痛定思痛反思的。而金光閃閃的巨額獎金,映照出的去向迷茫、前行乏力,這才真的值得警醒。
中國足協的財產是社會集體的公益財產,足協曾承諾將公開財務,但目前尚在醞釀,現在亮出的巨額獎金,外界難以確知其中多少是財政經費,多少是品牌運作,多少是贊助商資助。因此,獎金若發出去,意味著納稅人、球迷、企業可能都在稀里糊涂地和國足一起“創造奇跡”,若改革再拖沓,成績再止步,懸賞式參賽成為路徑依賴,究竟還要拿多少錢去填補這個窟窿?但愿這不是一個無底洞。
有人為中國和韓國兩隊的球員身價作比較,韓國隊有眾多在歐洲聯賽闖蕩的球員,總身價為54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億元),是中國4倍,其中頭號球星孫興慜身價高達2500萬歐元(約人民幣1.9億元),是中國國腳郜林的33倍。最貴球星的身價,比我們總懸賞金額沒有高出多少。然而能拿出這么多錢,為什么我們卻培養不出這么一個球員?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把這些巨額獎勵,經過科學化培養、市場化運作,轉化成球員的身價?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重賞 國足 亞洲區12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