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再見瓦城》是曼谷的“牯嶺街故事”
除了“柯震東復出之作”這一話題性,《再見瓦城》作為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影片,本身就足夠驚艷。定居臺灣的緬甸漢族導演趙德胤,將自己早就精確把握的鄉土氣息,成功融入到一個曼谷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中,把一個看似波瀾不驚的移民故事,引向爆發性的震撼結尾。
導演準確把握“偷渡客”的日常
柯震東吸毒被抓后的復出之作——理所當然成為了《再見瓦城》最大的話題性。可在此之外,于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的這部影片,也算得上非常驚艷。定居臺灣的緬甸漢族導演趙德胤,將自己早就精確把握的鄉土氣息,成功融入到一個曼谷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中,把一個看似波瀾不驚的移民故事,引向爆發性的震撼結尾。
16歲到臺灣念書并成為金馬電影學院學員后,緬甸漢族導演趙德胤,就一步步地通過紀錄片和劇情片,講述自己的故鄉記憶,虛構或再現著緬甸華人故事。
果敢、佤邦、克欽、密支那、臘戍……這些以往只能出現于戰亂新聞里的緬北城市名字,通過他非常寫實的影像,讓華語觀眾看到和認識了一群生活在邊疆之外、與我們長相相似、飲食趨同、并且說著同樣漢語的華人——緬北華人講述的云南官話,是片中最常聽到的對白,而作為非群眾演員的柯震東和吳可熙兩位主角,經過當地兩三個月的生活體驗,熟練說出的準確方言,也讓作為云南人的筆者非常驚奇。
影片中的主角們不停地泡面吃面、不斷強調自己來自臘戍第五區,都準確還原著初來乍到的打工青年該具有的生活狀態以及群體認同。故事發生于曼谷,也同樣準確反映著泰國首都的生活物價和工資收入,可偏偏沒有任何人們所熟知的曼谷地標,忙著討生活而無暇逛大皇宮、四面佛、水上市場,這也理應是新到偷渡客的日常吧。
故事脈絡從溫情到暴戾
與楊德昌名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同的是,《再見瓦城》以趙德胤的御用女演員——吳可熙扮演的女青年視角展開。作為那個來自導演故鄉臘戍的主人公,與柯震東扮演的同鄉青年一道,乘吉普車偷渡到泰國。接下來,是可以推想的艱難打工歷程和漸漸滋長的愛情。
要在曼谷市區找到有著五險一金的正式工作,意味著得有居留身份。于是故事向著為獲取這一身份而做出的努力、妥協甚至肉體犧牲而發展,這也讓電影情節和氣質靠近著《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同樣關于“寧為玉碎的少年”面對“只能瓦全的世界”——經過忙碌而糟心的日常、偶然出現的轉機后,來到讓男主角阿東不可容忍的爆發點。
從庸常生活的記錄手法,用阿東吸食冰毒后憤怒的當代舞式激烈表演,到蜥蜴爬行殺戮進行的超現實主義場景,故事脈絡也就像從溫情脈脈的《天水圍日與夜》來到暴戾叢生的《天水圍夜與霧》。而伴著叢林里的吉普車和小摩托,又不免讓觀眾進入到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中的熱帶氣質之中。同樣的,林強醒目的配樂,讓影片悲劇性得到最終升華。
《再見瓦城》的英文片名為The Road to Mandalay。瓦城,也是曼德勒(Mandalay)的昵稱。故事本身并不涉及這座緬甸第二大城市,如此命名或許因為它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度——吉卜林在詩中寫過,羅比·威廉姆斯在歌中唱過。
□Seamouse(影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柯震東復出之作 《再見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