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3周年之際:共商共建共享之路
空間維度篇——
中國和世界深度交融
誕生僅僅3年,“一帶一路”仿佛一把量尺,標注了國際合作的新高度。非同尋常的成功故事,關乎時勢,也關乎路徑選擇。
站在中國與世界命運的交匯點上,習近平主席深刻揭示了“一帶一路”的時代價值與歷史深意——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與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也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動作為。
3年來,從倡議提出到愿景規劃再到具體建設,“一帶一路”始終立足于中國經濟轉型和世界經濟復蘇的巨大交集,以戰略眼光探尋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共進之道,推動各國經濟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帶一路”,一條經濟大動脈。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之際,它提供了中國方案,也帶來了中國機遇。
新加坡《海峽時報》文章用“黯淡天際的一縷陽光”來描述“一帶一路”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注入的動力。2008年,一場肇始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在全球市場掀起驚濤駭浪,世界經濟隨之進入深度調整期。置于世界歷史演進的宏大脈絡中,“一帶一路”誕生恰逢世界經濟困難重重、全球治理亟待創新完善的重要轉折點。
尋求世界經濟突圍路徑,習近平主席強調“知者善謀,不如當時”。因時而生,共謀發展,“一帶一路”正是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中國方案。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一帶一路”在當前世界經濟中的角色和作用闡釋得清晰透徹:“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順周期下形成的巨大產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
獨行快、眾行遠。“一帶一路”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致力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進而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為世界提供持續發展的一把鑰匙,“‘一帶一路’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習近平主席警示“空口袋立不起來”。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一帶一路”正是引領變革的中國作為。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國際格局已是滄海桑田。這再一次佐證了習近平主席的精辟論斷:“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正是要積極探索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一帶一路”,一個政策大平臺。在沿線各國發展意愿強烈之時,它展示了攜手合作的強大力量。
3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參與其中的國家政治制度不同、發展階段各異、文化傳統有別。“一帶一路”致力于促進求同存異基礎上的相互協調,發掘聚同化異帶來的互補潛力。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墻、少筑墻,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
沿線國家開展發展政策的“對接”,成為不約而同的選擇。
向北,中國和俄羅斯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合作對接聯合聲明,與蒙古國商定對接“絲綢之路”與“草原之路”,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穩步推進;向東,中國與韓國決定推進四項發展戰略對接;向南,與越南加緊磋商“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合作,與新加坡的“一帶一路”合作項目更具“示范性、創新性”,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方興未艾;向西,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聯通,同波蘭“可持續發展計劃”對接,同歐洲“容克投資計劃”相銜接……
習近平主席出訪過程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導人經常會提出一個請求:請講一講中國的治國理政思路和經驗。
他們對中國的熟知令人驚嘆,對中國發展政策走向保持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是個奇跡。欽佩中國的發展,愿意借鑒中國成功經驗。”“盡管讀了市面上很多關于中國的著作,卻仍然不解渴。”“中國‘兩個一百年’目標非常了不起。”“愿意同中方交流借鑒改革經驗,加強全方位合作。”……
中國改革發展的追夢征程,同沿線國家渴望發展的進程,并行不悖、攜手共行。
“一帶一路”,一條文化大通道。在世界各國不同文明融通交匯的今天,它搭建了解彼此、走進彼此的橋梁。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古絲綢之路以其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于世。駝背上,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承載著文化和精神。航海舵手征服的,不止是路途的遙遠,還有心靈的距離。
過去幾個月中,習近平主席發出的兩封賀信引發格外關注。
第一封信于今年7月發出,寄語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希望各國媒體“為推動國家關系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積極有為,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封信寫在不久前,寄語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文中講道:“要堅持多樣共存、互鑒共進、合作共享,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讓人類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眾,讓世界更加美好。”
兩封賀信,恰是“一帶一路”追求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一個縮影。從提出倡議到推進實施,習近平主席擘畫“一帶一路”藍圖,源源不斷地汲取植根歷史的文明滋養,浸潤民心相通的精神力量——
“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打造民心相通,一再寫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文件。在共創“一帶一路”新型合作模式的整體布局中,人文交流是“三大支柱”之一;在推進“一帶一路”重點領域項目的統籌規劃中,加強人文領域合作成為重要內容。
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尋求文化的認同;全球治理的共識,也要從文化傳統中探索溝通之道。豐厚的文明底蘊、深厚的友誼支撐,為“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培育了富饒肥沃的土壤。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一帶一路 中國 發展 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