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北京60多家藥企外遷河北的啟示
新華社石家莊11月7日電(記者高博)“我們公司在河北生產出了‘北京藥’,這也是北京藥企集中外遷入冀產出的首批藥劑。”北京朗依制藥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經理冀偉偉說,醫藥產業轉移實現異地監管,這在全國也開了先河。
注冊地址不變,藥品批準文號不變,藥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短短一年多時間,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已吸引68家醫藥企業落戶,其中20家企業開工建設,2家竣工企業順利獲得北京市食藥監局通過異地監管頒發的試生產許可證。
長期以來,受土地緊張、環境壓力、資源消耗等因素影響,生物醫藥產業鏈的諸多環節在北京發展受到制約。根據北京市經信委、北京市環保局制定的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化學原料藥制造須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為北京藥企尋找一塊“飛地”,集中建設一個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迫在眉睫。經多次考察,產業園區最終選在了滄州渤海新區,那里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優惠的產業支持政策,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毗鄰的黃驊港還可提供液體化工原料裝卸、倉儲等。
但藥企外遷入冀卻遭遇了政策壁壘。在我國,醫藥行業實行屬地管理,藥企必須在注冊地生產、接受監管,不能跨地域監管,否則只能重新進行藥品審批。
“留京,諸多生產環節受限,空間資源緊張,已無法發展;外遷辦廠,要在當地申報審批,還會失去‘北京藥’的品牌效應和部分首都市場。”冀偉偉一語道出外遷企業共同的擔心。
京冀雙方經多次協商,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按照兩地“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設,探索實行醫藥產業轉移異地監管方式,即入園企業保留“北京身份”,藥批文號等部分管轄權仍屬北京。
身份難題解決了,產業園迅速得到北京藥企的積極響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北京藥企接連簽約入駐。今年7月,北京朗依制藥、北陸藥業兩家企業獲得由北京市食藥監局核發的《藥品生產許可證》。10月底,北京朗依制藥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開始試生產,首批300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藥問世,這是北京藥企集中外遷進入河北產出的首批藥劑。
北京萬生藥業滄州分公司負責人劉春鶴告訴記者,京冀共建產業園,醫藥產業轉移實現異地監管,這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背景下才得以實現。外遷河北后,公司不再為生存空間問題而擔憂,目前公司正在渤海新區建設年產100噸醫藥原料藥及中間體項目,預計明年1月將開始試生產。
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主任路世彤介紹,北京與河北協同提高環保標準,要求園區的京籍藥企提高設備設施現代化水平,減少排放,并加大環保改造投入,同時滄州渤海新區園區也建設了專門的廢水和固體廢物處理設施。
“醫藥監管方式的創新,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滄州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棟表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多個項目落戶河北,并不是生產環節的簡單轉移,而是北京創新資源的外溢,產業園將推動京冀兩地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生物醫藥區域合作和協同創新示范區。
據介紹,預計未來5年,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將轉移北京生物醫藥企業100家,完成投資500億元,實現產值1000億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北京 醫藥 產業 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