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值得驕傲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時間框架的一部分。雖然外國也有自己命名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些時間節點的認知,但是能再細分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使生產生活與自然結合得如此緊密的,則是我們中國人,而這一時間制度的確立對于我們的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觀察自然變化、記錄自身生活時間過程的一種發明,它是構成中國人時間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起初,我們并沒有更準確的衡量物來記錄我們生活的時間節點和所經歷的事件過程,后來有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這樣的方法來說明事件的時間節點和計算人們的社會進程以及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進程,把它當做是一種時間制度,用以測定和記錄所有事物變化節點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標志。
其次,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它是我們在面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和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非常精細的、科學的認知方法,是我們對于自然認知和實踐的記錄手段。
再次,因為有了節氣這種時間計算方法后,它作為一種時間制度就進入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體系之中。比如清明節,到現在依然是我們民族傳統節日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的內涵也是有多種的,從踏青、郊游的層面來看,清明是一種讓人走向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節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就是把現實和歷史聯系在一起、把我們自己與先人聯系在一起,這就建構了一種歷史傳承的關系。
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二十四節氣顯然是一種具有特定科學內涵、具有重大借鑒意義的創造,這是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大背景下,人類可以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很好的典型范例。
最后,當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時候,無形中提升了它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增進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例,也必然會增進我們的民族認同。民族傳統節日本身就是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如同每到過年,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家過年一樣,要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所以說,民族傳統節日體系是民族認同非常重要的一個標志。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先人發明的一種時間制度,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今天被放在了一個明顯的地位,特別予以彰顯,讓整個人類社會關注、共享、保護,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同時,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標志。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城市里的人與農業生產活動相距遙遠,那么我們還需要二十四節氣嗎?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會遵循什么樣的時間框架,我們現在按星期來安排工作和生活,其實這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是一種人為安排的機械的生活節律。二十四節氣則是認識大自然的變化、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利用大自然的變化而制定的時間框架,它的科學價值和豐富內涵多彩意蘊,提醒著人們要回歸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時間框架。現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視自然已經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時間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十四節氣設置的深層寓意和功能,在于調整我們人類群體同自然的關系,就拿清明節和端午節來說吧:在二十四節氣當中,清明節這一節氣成為人們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節日。清明在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是其后的第一個節氣。陽春三月,萬物萌生,天氣清靜而明潔,一切生物(植物、動物也包括人),萌發出強烈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有“少女游春”等等說法。踏青、春游,同時祭掃,是其相當普遍的節俗。直到今天,國內許多民族尚存有三月三歌墟和男女交誼之類的活動。正因為有了夏歷,它使清明這一節氣與大自然之間有了親和呼應關系。
再說端午節。四、五、六3個月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為歲首(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時(12時),日在中天,所以端午節又有“中天節”之稱。是時陽氣盛極,陰氣初生,故又稱“惡月”。在這危機潛伏的重要關節,當然要小心過渡、平順過渡。邪氣萌動,當須避之。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如沐浴蘭草湯、登高、采藥、戴香包、系五彩線、龍船競渡等,借助于艾、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劍、雄黃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同樣,也正有了夏歷,端午節也告訴我們要與大自然保持緊密的聯系。
二十四節氣還激發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歷代詩人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創造了無數廣為人知、膾炙人口的佳作。廣大民眾也創造了無數內涵豐富的二十四節氣的民間諺語。
湖南的農諺說:“節分二十四,候有七十二。”
諺語作為人類智慧高度概括并以口頭形式廣泛流傳的、短小而精準的語言形式,雖說是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豐富的創造和積累,但是,居住在廣闊地域上的、歷史悠久和文化積淀深厚的中國人則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各類諺語。有涉及生活知識的諺語,有講求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的諺語,有寓教于樂的諺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反映了中國人生活的全部側面。其中,尤以反映中國人祖祖輩輩農業生產活動的農諺最為珍貴。農諺鮮明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人對于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利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同時,又把自己的勞動和生活有序地安排在時間的進程中。這是我們中國人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的寶貴的口頭傳統,這種升華為精準短語的農業生活經驗,是規律的總結,也是勞動生活的指導,最鮮明可感地刻畫出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的影像。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劉魁立 時間制度 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