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重大歷史題材創作的多種可能性
——記中央美院“接力系列展:藝術再長征”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80年來,以弘揚長征精神為主題的文藝創作經久不衰,激勵著數代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
歷史的格柵——遵義1935(光柵燈箱) 王川
承先啟后,今天的中央美院在接力優秀傳統的同時緊跟時代脈搏,集結中央美院學子的新力量,再次吹響長征精神的號角。12月23日,由中央美院主辦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接力系列展:藝術再長征”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以“藝術再長征”為主題,通過多學科并舉、集體創研等方式對重大歷史題材進行創作,折射出當代央美人在藝術長征路上的行走與探尋。
跨學科的思考與互動
在13天的展期中,展覽展示了百余件圍繞長征歷史題材的新作,不同于常見的以架上繪畫和雕塑為主的主題創作展,本次展覽涵蓋了多樣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除了中國畫、油畫、雕塑、版畫等,還涉及影像、動畫、繪本、裝置、虛擬現實技術、建筑測繪等多種創作媒介,呈現出多學科參與、多形態互動的特征。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崔東暉表示,央美師生在為期一年的集體創作中強調群策群力,“作品中可以看到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結合,也有新專業和新專業、新表現手法的結合。各個院系都參與了此次活動,在作品形態上打通了學科,實現了跨學科的思考和創作。 ”
在中國美術館五層展廳,以《紅軍食譜》為題的作品占據了長五米、高兩米的一整面展墻,這是造型學院基礎部師生深入長征“現場”的集體寫生創作,草根、樹皮、野菜、野果、菌類……近百件描寫長征途中紅軍果腹之物的油畫在巨幅排列下足以震撼人心,形成了真實而微觀的歷史關切。以老紅軍王承登塑像為原型重塑的3.5米高的互動雕塑作品《活著》置于三層的展廳中央,觀眾可以參與作品的塑造過程,不斷在構架的空缺位置中填補泥磚,突顯出體驗性與互動性的當代藝術表現形態。人文學科和藝術管理專業在參與展覽構想的同時,組織師生在長征途中開展兒童美術教學。正是這種多學科參與的創作成果構成了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展中新穎的展覽形態。
會師門(油畫) 張峻明
新媒體與高科技的應用
展覽中有幾件讓人忍不住刷朋友圈的作品,不時有觀眾上前拍發小視頻,它們均為融合了新媒體與高科技的“體驗式”作品。由城市設計學院馬浚誠設計的鋼板噴漆裝置作品《不該忘記的名字》將長征中犧牲的紅軍烈士姓名拼疊為高聳山峰的形態,插置于鏡面材質、形似湖泊的底座之上,以山川湖泊的造型寓意烈士的名字與山水大地相永存。作品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烈士們的信息隱匿于作品中,觀眾可以用手機或i Pad讀取部分烈士生前的信息,并能將信息傳遞給更多的人。
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的費俊、張文超設計的三維虛擬場景混合現實作品《絕境穿越》前,幾位觀眾在排隊體驗頭戴式顯示器,期待一睹紅軍過雪山草地時的虛擬場景。記者試戴后,先是聽到耳機中傳來的寒風瑟瑟和腳踩白雪的吱吱聲,調整視角后,可以看到一位紅軍戰士冒著風雪在展廳中艱難前行。據張文超介紹,作品運用了混合現實技術,不同于封閉的虛擬現實體驗空間,混合現實體驗需要結合周圍的空間場景,所以觀眾可以看到紅軍在展廳內行走,并追隨其腳步。
據張文超介紹,混合現實技術是在空間中放置全息的可移動的虛擬影像,依據現場的實景通過算法進行實時回饋。最理想的展示空間是四邊形的無障礙物的場地,而當天美術館內的大理石地面顯然不適合算法的反饋,所以設備被試戴一段時間后,工作人員就要進行現場調試,找回基準線。但是高科技設備的更新迭代很快,工作人員表示新一代的頭戴顯示器已經可以自動校準空間的變化。在今后的長征主題展中,利用可穿戴技術,也許讓觀眾穿戴體感設備真實感受雪山的低溫和紅軍戰士的舉步維艱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再長征就是不斷詮釋的過程,藝術就像是一出戲,不斷地演繹,可以傳唱千年。在這個時代我們有最新的技術,最新的藝術語言,可以不斷地詮釋一個主題,這就是藝術的長征之路。在這次展覽的籌備中,中央美院大力支持新媒體、高科技類的藝術表現,它們所能帶來的直觀體驗,是架上繪畫難以給予的。主旋律創作作為中央美院的必修課,美院一直大力支持年輕師生使用創新的語言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自由的創作空間,也避免了主旋律創作中重復詮釋的比例。這是對主旋律創作的表現手法的拓展,也激發了年輕師生的創造力。 ”張文超說。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王川的光柵燈箱作品《歷史的格柵——遵義1935》利用了2D光柵的特性,實現了觀眾與作品之間的物理互動,作品會隨著觀者的移動而產生圖像變化,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會隨之漸出漸沒。但作品的奧秘不僅如此,據王川介紹,作品的背景場景——遵義會址是利用360度全景圖像采集設備進行的“全景深、全影調”的原景重現,采集來的環形圖像展平后顯現出連續的空間,不同于攝影圖片呈現出的一點透視。
作品背景采用了高科技設備進行采集,但是人物形象卻保守地堅持了手繪。“圖像采集器這種東西對我而言是全新的,技術并不是創作中的問題,問題在于用這種設備采集回來的信息,我們如何將它還原為想要的形態。我希望這件作品在形態上更傳統一些,更像架上作品,不想完全做成虛擬現實的沉浸式體驗,所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比較堅定地選擇了手繪,這樣整件作品在時間上、空間上、人物關系上都會形成交互和穿插。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最笨的手繪反而是靈活度最高的,只要藝術家可以hold得住,手繪比采集來的影像更為好用。 ”他向記者闡釋了其中的原因。
參展教師張峻明認為,此次展覽是藝術的再長征,也是其個人創作的再長征。展覽中新媒介對主旋律創作的詮釋給予他很多啟發,尤其是多個互動創作中,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零距離讓他印象很深。但是,他相信在詮釋經典主題、事件的創作中,傳統的架上繪畫也有其不能舍棄的魅力,傳統與創新從來都是并行的。
正如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所言,這是一次回顧歷史的,也是立足現實的,更是指向未來的展覽,它不僅是中央美術學院以長征精神為主題描繪出的史詩畫卷,更是幾代央美人前后接續的藝術氣度、學術精神和文化理想的集中體現。在這里,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央美人對傳統的恪守,對創新的堅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重大歷史題材創作 中央美院 藝術再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