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看點 看點
八閩大地打造綠色發展福建樣板
【堅持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加快補齊環境治理短板,著力解決影響生態環境質量最突出的問題,牢牢守住“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持續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全國領先】
綠水青山,成清新福建的一張“燙金名片”。
今年前9月,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占比96.5%;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占比98.2%,比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17.9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65.9%,連續38年保持全國第一,是全國大氣、水、生態全優的省份之一。
省環保廳廳長朱華坦言,盡管福建省環境質量長期保持優良,但仍有短板,當前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在環境質量高位運行下治理短板。
福建12條大河水質常年為優,養育著一輩輩八閩人。福建省敢為天下先,將治水向治本、向源頭、向縱深推進。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版“水十條”后,又創新開展小流域整治,提出用5年時間實現小流域水質大變化,全省小流域Ⅲ類以上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嚴格考核,獎優罰劣。
曾經“河很寬,水很清”的廈門海滄區過蕓溪畔的東孚鎮,是聞名遐邇的“中國瑪瑙之都”,257家瑪瑙加工廠聚集于此,形成中國最大的瑪瑙加工貿易基地。但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殘渣也成為流域最大的污染源。經過兩年來的小流域治理,如今,徜徉在過蕓溪的岸邊,湛藍的天空下,細長的碧水猶如一條蜿蜒向前的長龍,在郁郁蔥蔥的青草地里時隱時現。白鷺戲水,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沿線的紅磚古厝,清脆的流水聲與岸邊人們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
為何要在治水上如此不遺余力?“讓百姓喝上放心水,讓村前小溪清水長流,讓老鄉記得住鄉愁,這就是答案。”朱華說。
從昔日的臭水溝到如今的景觀河,這樣的嬗變在各地等地不斷涌現:泉州市篩選問題小流域,督促各地“賽”水質,一年后再亮成績單“曬”水質,獎優懲劣;晉江市通過采取“防控、巡查、整治、打擊”等綜合措施,創新實行污染源排查銷號制度,定期開展聯合專項督查檢查,確保污染源排查一個、整治一個、銷號一個,從源頭解決污染問題……
【福建圍繞環境質量改善,創新環境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環境管理質量和效能】
不僅要分析數據,還要找到數據背后的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對策。福建在全國率先建立的定期會商機制動態掌握環境質量狀況,確保精準實施環境治理措施。同時,建立實時會商制度,一旦發現超標或敏感污染物檢出等數據異常情況,第一時間啟動會商機制,采取果斷措施,消除隱患與異常。
目前,福建各地根據通報問題及會商提出的建議積極主動作為,切實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環境質量。如長泰縣上半年因龍津溪水質超標,水質考核排名全省后10名。會商后,縣委書記、縣長專門召開現場會,部署開展全民綜合治水百日會戰,成效明顯;福州、廈門、漳州市通過會商,有針對性地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整治,嚴控工地、道路、露天堆場揚塵污染,第三季度PM2.5及PM10濃度較上半年均有明顯下降。
定期會商制度堅持的是問題導向,力求精準施策。而廈門率先在全國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力圖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怪圈。
2015年,廈門有3宗地塊被暫緩出讓,因為它們可能會造成重大環境污染,或者不符合環境功能區及衛生防護距離。而這得益于廈門市將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納入“多規合一”,將此前環境末端管理提升到項目的決策階段,曾經“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難題迎刃而解。
據了解,2015年,隨著水、大氣、噪聲等環境功能區劃、環保總規和各類規劃環評要求等9個環保專題納入“多規合一”平臺,981平方公里陸域生態控制線占到廈門全市國土面積的57.6%。目前,生態控制線已納入全市“多規合一”平臺,生態保護區域牢牢固定在“一張藍圖”上。
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福建環保管理新機制不斷推陳出新:石獅市全面實現三大染整工業集控區清潔能源替代,全面告別“燃煤時代”;泉州市率先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健全環境責任保險的市場模式。截至目前共有23家企業參保,累計承擔風險3000萬元;廈門市成立全省首個環保警務室新民派出所環保警務室,采取環保部門與公安部門環境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偵辦各類環境違法案件,確保環境類行政刑事執法活動銜接通暢。
生態路上,福建積極探索特色鮮明、可復制、可推廣的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樣板”。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生態 福建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