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人工圈養非最好方法 大熊貓圈養之路該如何走下去
腸道疾病屬大熊貓的常見病
“花生”所發生的“嚴重腸扭轉并導致大面積腸壞死”是什么癥狀?記者獲悉,這種腸道疾病是大熊貓的常見病。
早在2010年7月,北京動物園飼養的一只3歲齡亞成體的雌性大熊貓,也突發急腹癥,搶救12小時后宣告死亡。解剖發現為典型的小腸扭轉及腸系膜扭轉。這只熊貓從沒有食欲、煩躁不安,到腦袋用力撞地、氣喘吁吁,再到心跳微弱最終死亡,前后不到24小時。
當時的尸檢報告顯示,熊貓小腸距幽門約36厘米處的腸道以腸系膜基部為軸線旋轉超過360度,扭轉后的腸道和腸系膜纏繞在一起,同時腸管膨脹、壁薄;小腸、空腸段漿膜呈淺黑色,十二指腸內有深褐色黏液等。肝臟、腎臟、脾臟也有多處壞死和出血點。
動物專家表示,小腸扭轉按病因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小腸扭轉腹腔臟器正常,病因不明,可能與腸系膜較長而根部較窄、飲食習慣的突然改變,如禁食后或空腹進食大量不易消化的食物等有關。繼發性小腸扭轉是由于腹部局部黏連、腫瘤,系膜或網膜病變、炎癥、蛔蟲、內疝等伴發病變或解剖結構變化所引起。對大熊貓來說,繼發性小腸扭轉的誘發因素較多,比如奔跑、跌跤、倒臥等體位的改變也會誘發疾病。專家表示,小腸扭轉常在短期內即發生腸道壞死、出血、穿孔和內毒素中毒,一旦確診應盡快動手術,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根治辦法。
幾年前,東北林業大學的學者們曾和成都動物園、福州熊貓研究中心一起做過研究,對76只大熊貓死因進行分析。野生環境條件下大熊貓營養不良、機體衰竭死亡對種群危害最嚴重,占死亡總數的42%以上,其次是消化系統病,占27%以上。對于圈養大熊貓來說,由于飼喂人工配制的精飼料含有很高的營養物質,一般不會營養缺乏。因病死亡的大熊貓,從年齡結構分析,以消化器官和消化機能尚不健全的亞成體死亡最多,占死亡總數的64%以上。
大熊貓主要以容易消化的動物性食物為食,其消化器官和消化酶至今仍保留著肉食性動物的特點,比如消化道短、無盲腸、食物通過消化道時間短,且消化纖維素的酶和細菌微生物少等。大熊貓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胃腸炎、胃腸出血、腸扭轉、腸套疊、溶血性貧血衰竭、胰腺炎、蛔蟲病等。
根據專家分析,亞成體大熊貓剛剛斷乳離開母獸獨自生活,從乳汁供養過渡到全部以野生動植物為食,其中,大量采食的是含粗纖維素很高的竹子。亞成體大熊貓消化器官及其消化機能尚未發育成熟,消化粗纖維素的能力很弱,大量采食竹子后,胃腸不但不能消化吸收,還會對胃腸粘膜造成機械損傷,使大熊貓患上胃腸出血、胃腸潰瘍等疾病,有的甚至會腸梗阻而亡。
編輯:梁霄
關鍵詞:人工 圈養 最好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