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寒暑假成中小學生“第三學期” 課外輔導支出驚人
寒暑假成為城市中小學生的“第三學期”,早已不是新鮮事。中國教育學會日前發布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家長在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中的支出規模超8000億元。
再來看2016年11月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在《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發布的數據——2015年,包含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在內,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25861.8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教育支出4245.58億元。
這意味著,2016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用于課外輔導的支出接近2015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的兩倍。
那么,究竟是家長要求太高,還是課堂講得太淺?是優質資源不夠,還是考試出了問題?
盲目報班圖心安
米兜從2歲就開始了天天有“班”上的生活,英語、擊劍、足球、鋼琴一個沒落下。
“現在培養個孩子真不容易!”米兜媽覺得很累,她反省說,“這種累,來源于各種比較和失落,來源于對孩子的逼迫和說服,來源于迷茫和焦慮。”
像米兜媽一樣迷茫、跟風的家長并不在少數。他們給孩子報班、選班的動機往往來自“別人家孩子”。
“同學都補課,無論是才藝還是學業,雖然有壓力,但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北京市海淀區某輔導班,家長吳勝(化名)向記者展示了孩子去年12月參加9個課外班的賬單——4950元,而兩口子的月收入剛剛過萬。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劉成章認為:“家長應該關注動力、習慣和思維品質的培養,而不是把孩子的教育‘外包’給輔導機構。”
瘋狂補課為考試
記者注意到,“升學不考,入學以后分班考”已成很多學校的“潛規則”。因此,通過選拔進入重點班成為很多家長補習的目標。
“學校有那么多優秀老師,為什么不能辦各種班呢?如果學校承擔起輔導機構的這些職能,孩子和家長便不用奔波。”北京家長安艷的疑問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多家長認為,與其大家都報班補習,不如學校教得深一點、難一點。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長 教育 補習 課外輔導 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