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專家建議搭建開放性平臺研究海昏侯墓出土簡牘
記者從江西省兩會獲悉,有政協委員的提案建議成立南昌海昏簡牘保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搭建開放的資源共享平臺,提高南昌海昏簡牘釋讀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簡帛研究成果的出版,前后花費數十年時間;江西吳城遺址、萬年仙人洞遺址等考古發掘報告的最終發布,也歷時十余年。”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省文化廳原副巡視員孫家驊受訪時表示,希望海昏侯劉賀墓的出土簡牘能避免研究成果轉化周期過長的問題。
據介紹,考古界通常的做法是,將出土的簡牘委托給單個國內權威的機構進行相關保護和研究工作。這種相對封閉的學術環境,會讓其他學術力量難以介入,缺乏開放性、包容性和權威性。
孫家驊說,南昌海昏簡牘保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可以是一個非常設的學術性、聯盟性、開放性平臺,盡可能吸取國內外權威專家參與南昌海昏簡牘保護研究工作,以課題項目制的形式,從簡牘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入手,引領和帶動南昌海昏簡牘的釋讀和研究。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此前表示,相比于公眾關注的金器、玉器,簡牘等帶有文字性的文物能帶來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信息。
海昏侯墓考古隊文保組組長管理介紹,他們將于今年上半年啟動洗簡、加固、紅外掃描等系列文保工作,以便為下一步的文字釋讀工作做好準備。據悉,在清理簡牘的過程中,文字釋讀工作者根據部分顯露出來的字跡,已辨認出這批簡牘中有《論語》《易經》《禮記》《方術》《五色食勝》等文獻記載,但系統性釋讀工作還未展開。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認為,南昌海昏簡牘包含早期中國重要的文化經典,江西應該以開放的姿態,海納百川,搭建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平臺,既為研究者提供方便,也可以通過學者的階段性討論集聚力量,深化認識,提高簡牘釋讀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記者 袁慧晶、林浩)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開放性平臺 海昏侯墓出土簡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