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中國詩詞大會為何這么火? 新增環節“飛花令”圈粉無數
蒙曼(現場嘉賓)
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幾年前曾有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帖稱,這兩句詩自己特別喜歡,但恨才華不夠,希望有人能續寫兩句。“中國人詩心不死,這就是很好的例證”,蒙曼回憶稱,帖子發出后最終有上百萬人在跟帖。“從詩經開始,人們非常習慣詩詞這種審美方式,愿意用這個來表達感情,雖然這樣的文學形式逐漸被放棄了,但是基因還在,《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一下激發了中國人的詩詞基因。”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00后”選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網友大量的關注。在蒙曼看來,武亦姝的走紅和詩詞大會成功的道理相近,因為他們都激發了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情感共鳴,而并不是因為她奪得了最后的冠軍。因為早在節目剛剛播出時,武亦姝憑借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就在“飛花令”環節一戰成名。當時的主題字是“月”,武亦姝微笑著將《詩經·豳風·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脫口而出,令大量網友折服其氣度和才情,也讓不少人高呼,這才是“00后”的正確打開方式。
蒙曼認為,激發人們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會得到奇跡般的噴發,詩詞如此,人亦如此。“我們都喜歡那種國民好閨女形象,誰家里有這么一個姑娘,心里都會覺得特別開心”,蒙曼坦言,“我們心目中對一個女孩不就是這樣期盼的嗎?希望她很文靜,有高雅的品位,學問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國人對于年輕女性的審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
靳智偉(媒介專家)
文化的痛點常成傳播的熱點
關于詩或詞,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一部中國歷史始終伴隨著中國的詩歌史。盛世必言詩,“大江東去”形成唐宋詩詞創作的頂峰,“紅軍不怕遠征難”體現著當今中國人的豪情;節日必言詩,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入世必言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出世必言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觸景時言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生情時言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閑適時言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在媒介專家靳智偉看來,雖然在現代詩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自古當中國人遇到天大的困難或災難時,甚至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還有詩。
“文化的‘痛點’常常可以轉化為傳播的‘熱點’與多媒體‘槽點’”,靳智偉認為,《中國詩詞大會》緊緊抓住了中國受眾的詩詞文化情結,對于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給予了精準的電視闡釋。“《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民族文化基礎,通過電視傳播手段,讓電視受眾以‘會詩’的形式與選手對話,與前人對話,與歷史對話,與生活對話,并在這一過程中錘煉自己的審美情操”,在靳智偉的眼中,中國古典詩詞的多元文化信息,與電視手段的有機結合,也使得《中國詩詞大會》形成了詩樣傳播調性與多元文化傳播形態。“這使得節目充滿了詩情畫意,在強化哲理的同時沒有酸腐的道學氣味。”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國 詩詞 大會 飛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