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堅守新聞理想 牢記職責使命

2017年02月20日 08:31 | 作者:王思北 李亞紅 胡浩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堅守新聞理想 牢記職責使命——新聞輿論戰線工作者群像掃描之二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p>

c18e1268a12b50ac5a3a6bbff7c7518b

一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為全國新聞輿論戰線指明了前進方向。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牢記職責使命,堅守新聞理想,用激情、奉獻和情懷點亮自己的人生,以一篇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推動社會進步。

深入基層 心系百姓

百姓在哪里,故事就在哪里。

雞年春節,萬家團聚。為了尋找具有陜北窯洞特色的春節故事,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高珧今年新春走進陜西綏德縣郭家溝村,在窯洞里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由于工作原因,他已經連續7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郭家溝村千溝萬壑,窯洞遍布。通過走訪,高珧領略到民風的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感受到生活的貧困——交通不便,耕地較少,自然資源匱乏;文化水平較低,很多孩子初中就輟學外出打工。

高珧希望自己的報道能讓更多人知道郭家溝村,也希望村子里的年輕人可以多走出去,真正成為黃土地的主人。

走基層有多艱辛,收獲就有多珍貴。

2016年7月,長江流域多次出現強降雨天氣,湖北江河流量之大、險情和突發事件之多、災情損失之重歷史罕見。

為還原抗洪一線場景,中國青年報湖北記者站記者朱娟娟深入救災前線,連續多天從清晨工作到第二日凌晨,顧不上右手突發腱鞘炎的疼痛,陸續發出了《暴雨襲江城》《河堤決口沖垮的村莊》《陽新保衛戰》等多篇深度報道,展現出基層干部群眾的抗洪精神和對生活的希望。

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

廣東廣播電視臺推出《特別策劃——為勞動者計步》,欄目記者劉冬和同事們跟隨環衛工、護士,記錄下他們每天的奔波;也感受著公交車司機、銀行柜員“寸步不移”的艱辛。計步器上的鮮明反差,展示了不同行業勞動者的辛苦,帶給觀眾的卻是相同的感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2·19’座談會上強調,新聞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我們希望透過一個個具體的數字,把基層勞動者的工作、生活細節展現出來,直擊觀眾的心靈深處?!眲⒍f。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對于新聞輿論工作者而言,新聞就是號角——他們時刻準備著,第一時間奔赴新聞發生地;他們奮勇而上,勇敢地走向硝煙與戰場。他們牢記職責擔當,用筆尖記錄時代,用鏡頭見證發展。

2016年7月,罕見的洪水肆虐長江中下游。為采訪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破堤分洪現場,已在抗洪一線奔波采訪10多天的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凌墨,冒著高溫堅守大堤30多個小時,準確記錄下分洪場景。

如今的梁子湖遼闊安瀾、水質清澈。7年前,這里卻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陳凌墨和同事為此深入梁子湖流域調查采訪一個多月,發出聚焦梁子湖生態危機系列深度報道——《梁子湖報告》,推動了梁子湖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出臺。

筆在手中,路在腳下,使命激蕩在心間。

陳凌墨說,她將繼續以新聞人的點滴努力,守護祖國的大江大湖。在六朝古都南京工作生活的光明日報江蘇記者站記者鄭晉鳴,則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在城鎮化過程中做好文物保護”的命題上。

2016年4月,鄭晉鳴從南京市一項危舊房改造工程中獲得訊息與靈感,采寫了《“不可移動文物”能不能“動”?》,提出在城鎮化進程中,尤其要重視保護隱藏在城市邊邊角角的“不可移動文物”。一個月后,他又發現南京的文物保護單位朝天宮內竟有開發商大辦房地產新聞發布會,他跑了一個多星期,寫下了《南京文保單位“商”不起》,引發社會關注。

“奇葩證明”頻現,人民日報記者發問“怎么證明我媽是我媽!”廉價救命藥短缺,工人日報記者質疑“為什么2元錢的‘救命藥’沒有人做?”校園慘案發生,衡陽晚報記者痛陳“漠視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淪”……這些獲得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的作品,彰顯新聞報道的力量。

創新融合報道 涵養業務能力

受眾在哪里,新聞輿論傳播的陣地就在哪里。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深刻變化的今天,如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提升輿論傳播力和引導力,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微電影《紅色氣質》以9分5秒時長完成了中國共產黨95周年歷程的宏大敘事,努力把“高大上”的重大政治主題講得“走心”;系列全媒體報道“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首次請航天員作為記者從太空發回報道,全方位展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就……過去一年,新華社大力加強融合報道創新,在重大主題可視化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

“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強調,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我和同事們嘗試面向互聯網受眾探索報道創新,打破傳統文字、圖片、音視頻報道的分隔,整合資源,進行跨界敘事,希望用全新的視聽體驗讓受眾有所觸動?!毙氯A社總編室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李柯勇說。

在實踐中體會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李柯勇認為,在全媒體新聞時代,創意才是最稀缺的資源。采編人員唯有朝著更有創意的報道轉型,才不會落伍。

從2016年兩會在兩微一端推出“我心中的小康”系列“海采”短視頻作品,讓百姓成為新媒體內容的采集者、使用者和傳播者;到2017年春運報道中推出“新春走基層”值班站長日記、“回家”K4217/8次增開列車上的96小時等“直播新春走基層”系列作品,經濟日報在融合報道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天一跬步,一月一中步,一年一大步。在學習中鍛煉,在鍛煉中提高?!睆臄荡螌嵺`中收獲的經驗,讓經濟日報兩微一端項目建設負責人朱文娟下定決心,要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尋求工作的創新和突破。

從文字稿件、廣播連線、攝影攝像、手機直播,到VR、無人機等不斷出新的技術,全年數不清的采訪報道讓央廣網記者張雷練就了“十項全能”的本領。回憶過去一年的采訪經歷,他概括了兩個關鍵詞——轉型、融合。

“融合是趨勢,轉型是根本?!睆埨渍J為,要成為一名全媒體記者,自己的路還很長,不僅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需擁有更新的角度和視野,跟得上傳播媒介的每一次變革,交得出讓百姓喜愛的新聞作品。

(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 記者王思北、李亞紅、胡浩)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新聞 記者 報道 輿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