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習近平如何向世界講中國故事?
講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華文化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和思想道德營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習近平主席每次出訪,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融通中外,兼論中西,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展示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的成果,讓各國人民更好觸摸中華文化脈搏,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講到,“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這樣的演說,既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達了中國人思考做事的邏輯原理。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指出,“英國是最先開始探索代議制的國家。在中國,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幾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現在,中國人民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吸收中華法制的優良傳統,也借鑒世界各國法治的有益做法”。這樣的演說,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治國哲學的同時,幫助國際社會理解當代中國價值體系和道路選擇。
一些故事,既能展示中華文化,又能拉近與聽眾距離。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說:“今年7月,幾名新加坡‘90后’大學生參加了2015‘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他們來到中國西北,用鏡頭記錄現代中國,通過秦腔、蘭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傳遞中華文化。”
2016年,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這樣的演說,在尋找文化的相似點、文明的共通點的基礎上,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之于現代世界的借鑒意義。
講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和主張
習近平主席出訪講的更多的還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
他從歷史、文化和現實的角度,講中國倡導的正確義利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亞洲新安全觀、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等,講中國和平發展對世界的好,講中國對人類文明及其進步的貢獻,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首先,習主席從文化的角度來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2014年,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國自古就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深刻總結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
再者,習主席從歷史的角度來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2014年,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民經過逾百年前赴后繼的不屈抗爭,付出幾千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也不允許別人干涉中國內政。我們過去一直是這樣做的,今后也會這樣做下去。”
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斗,則世界亂。從公元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延續40余年的冷戰,教訓慘痛而深刻。”這樣,就從自身歷史體認和世界歷史比較的角度闡釋了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理由。
最后,習主席從現實的角度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主張。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舊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冷戰時期的集團對抗不復存在,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2014年,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指出,“當今世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還能走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只有和平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指出,“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
總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有著高度的自信和自覺。這份自信和自覺,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于對歷史的深切認知,來源于對現實發展大勢的充分把握。(張廣昭 陳振凱)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習近平 向世界講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