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治網癮各國有各國的高招兒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內容包括禁止未成年人在每天零點至早8點期間玩網游,智能手機等產品應安裝未成年人上網保護軟件,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通過虐待或脅迫等非法手段幫未成年人“治療網癮”,等等。
網絡在帶給人們方便快捷的生活及海量信息的同時,其“雙刃劍”效應也日益顯現:青少年沉迷網絡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這是各國都為之頭疼的頑疾。為此,世界各國都在動員多方力量,采取限制年齡、限制時間、網癮治療、家長顧問、坐禪誦經等多種手段措施,為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網而不懈努力。
韓國
沒有手機一樣能生活,還能生活得更好
近年,韓國媒體連續曝出了幾樁人倫慘劇,為此,韓國政府“痛下殺手”,力圖在保護青少年和發展網游產業之間尋找平衡點。
2010年11月16日,韓國釜山發生了一起中學生李某因沉迷網絡游戲遭母親責罵,一怒之下殺害母親的人倫慘劇,整個韓國社會為之震動。
根據韓國警方的調查,李某的父親由于長期出差在外無暇顧家,而李某的母親則因為開照相館維持家用,也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李某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沉迷于網絡游戲,尤其喜歡暴力游戲,并且經常耽誤學業,平時玩游戲到凌晨兩三點鐘,為此李某和母親經常吵架。雖然李某曾經接受了三次社會團體的網絡游戲“戒癮”心理咨詢,但一直沒有效果。
2010年11月15日晚11時左右,李某再次與其母發生劇烈爭吵,一怒之下扼死了自己的母親,隨后因恐懼和自責在自家陽臺的燃氣管上上吊自盡。隨后,警方在李某的書桌上發現一封遺書,遺書上寫著:“媽媽因為我玩游戲責罵了我,我做了無法原諒的事情,對不起。”
“灰姑娘法”:禁止青少年深夜網游
2011年4月29日下午,韓國國會針對限制青少年深夜上網打游戲的《青少年保護法》進行審議,提議案包括兩個重要內容:禁止未滿16歲的青少年在午夜12點至凌晨6點在線游戲;國會議員辛智浩提出將年齡提高到19歲。經過激烈辯論,最終韓國國會法制委員會通過了16歲這個版本的修正案,而辛智浩提出的修正案遭到了否決。由于該項提議案規定午夜12點后對青少年網游進行強制斷網,如同童話里的灰姑娘午夜必須離開舞會,不然馬車將會變回南瓜,故被韓國媒體稱為“灰姑娘法”。
修正案于2011年11月正式施行,具體的評價方法與實施程序在《游戲產業振興法》修正案中加以細化,因此,韓國網游企業有義務針對未滿16歲的青少年在凌晨12點至早上6點之間掐斷網游,違反者會被處以兩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0萬韓元以上懲罰。
法案通過后,韓國游戲業者反應激烈,但韓國政治界表示歡迎,他們認為正是由于網游企業在消除青少年網絡“中毒”方面做得不夠,才導致該修正案的通過。《韓國日報》評論員發表觀點:“青少年網絡‘中毒’已經成為韓國社會的嚴重問題,韓國網游企業要為社會負責任,同時韓國政府也要完善相關措施。”
防治網癮從娃娃抓起
韓國有16萬名年齡在5歲至13歲之間的孩子患有網癮,他們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個人電腦上網。一旦不能上網,他們就開始心不在焉,甚至緊張不安。而為了上網,他們能忘記吃飯或上廁所。
樸靜仁是一名11歲的韓國女孩,每天陪伴她入睡的不是可愛的泰迪熊,而是一部智能手機。早上被手機鬧鐘叫醒后,樸靜仁做的第一件事是戴上眼鏡,瀏覽朋友發來的信息。在學校里,無論是上課,還是吃飯,或者是下課后,樸靜仁都是手機不離手,不斷給朋友發送短信。她還很喜歡一款名為“數字化寵物”的應用,每隔一個小時,樸靜仁都要喂這只寵物,她說:“如果手機電池電量低于20%,我會感到不安。如果長時間不和朋友們聯系,我也會感到不安。”
雖然手機不離身,但樸靜仁的成績很好,她在課堂上會自信地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與朋友們的關系很好,還非常喜歡學校的烹飪課。在一次“數碼癮”測試中,樸靜仁得了8個紅旗,足以被認為不健康地依賴智能手機。在韓國,像樸靜仁這樣的孩子并非個例,他們被認為不可能患上“數碼癮”,但卻成為了韓國網絡普及的“副作用”。
對此,韓國政府十分擔憂青少年的未來,便強制性地限制3歲的兒童在幼兒園期間使用數碼產品和互聯網。幼兒園教師金俊熙說:“家長會把孩子放在有智能手機支架的嬰兒車中,或者讓孩子在購物手推車中通過平板電腦觀看電影。我在幼兒園工作了10多年,與以前相比,現在的孩子不會控制他們的沖動。”在能夠閱讀和寫字前,一些孩子就先學會了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上玩游戲,金俊熙認為,觸控屏設備使兒童更加焦躁不安,也更不容易溝通。
為了加大防止學齡前以及學齡兒童染上網癮和數碼癮的力度,2013年,韓國政府規定,對于3歲至5歲的兒童,幼兒園老師不得過度使用數碼產品和互聯網,并且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控制使用數碼產品,避免長時間上網帶來的危害。根據政府的要求,金俊熙也改變了她的教學計劃:以引導兒童利用計算機從事積極活動為主,比如聽音樂;讓兒童了解過度使用互聯網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玩游戲的沖動;教導孩子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如果想玩計算機游戲,也要聽從家長安排,玩一會兒后讓眼睛得到休息。
宣傳教育活動:對網癮說不
韓國京畿道教育廳曾發起了名為“對網癮說不”的活動,在韓國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此項活動是對自制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群體進行網絡倫理教育,以減少和消除青少年過度使用互聯網、發送垃圾郵件、惡意發帖等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現象。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京畿道教育廳從校園教育著手,先后對1200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網絡培訓,保證每個學校受訓過的教師平均達到6名以上,讓他們能夠就信息化的副作用對學生進行系統和科學的指導。同時,京畿道教育廳聯合了學生、教師和家長,舉辦了“學生家長網絡教室”、“網絡學校”、“預防網絡犯罪講壇”、“零網絡成癮運動”等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培養青少年和家長正確的網絡意識,營造重視網絡健康的社會氛圍。
“青少年網癮矯正中心”并非像監獄一樣
2015年,韓國青少年網癮矯正中心正式開放,它位于韓國中部相對偏遠的地方,距離最近的小鎮約4.8公里。該中心向學員提供三周到四周的課程,通過開展如徒步旅行、攀巖、吉他等綜合性活動,讓青少年脫離網癮的控制。僅開放的第一年,就有約5000名青少年來這里接受矯正培訓,他們是被父母或老師送過來的,來之前他們都經過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是否隱瞞或虛報上網時間、是否覺得上網比和家人在一起更有趣等內容,而測試結果顯示,他們都屬于“危險級別”,即上網到了癡迷的程度,導致翹課掛科、在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正常交流,其中不少孩子變得孤僻,性格變得沖動、富有攻擊性。
17歲的尹永元是首爾北部抱川市的高中生,他在寒假時被父母送到了這里,因為他曾在暑假里每天打游戲超過15個小時,開學后每天花在打游戲上的時間也超過了12個小時。來到矯正中心的第一天,尹永元必須把所有的私人物品上交,他說:“我很絕望,心里想著沒有未來了,這里就跟監獄一樣。”后來,他不斷地做噩夢,夢里他拿著手機玩游戲,屏幕上的內容清晰可見,可是當他醒過來時,才發現兩手空空。在一堂繪畫課上,老師讓學員畫動物,尹永元直接將家人畫成了大猩猩的樣子,覺得父母給自己很大壓力。
在教室的墻上,貼著學員們剛進來時填寫的答卷,在回答“向往的職業”時,大部分孩子都填了“程序員”。來到這里的青少年在逐漸適應沒有手機的生活,尹永元會在課間休息時跑到操場上玩雪,后來他還發現自己對下棋感興趣。中心還設有圖書館,有些學員發現了讀書的樂趣。“比我想象中要好多了,在家里就是打游戲,在這里還能跟小伙伴說說話。”14歲的金順民說。
在矯正培訓的最后一天,學員們要接受網癮測試。回到學校后,也要接受學校老師的定期檢查。矯正中心校長沈永庫說:“在這里,孩子們會知道,沒有手機一樣能生活,還能生活得更好。”
編輯:趙彥
關鍵詞:治療網癮 青少年沉迷網絡 青少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