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委員呼吁:專家“轉會”明碼標價這亂象得治
“長江湘江閩江,江江冠名;黃河遼河海河,河河有份;攀登、揚帆、飛天,計劃層出不窮……”
這段話,是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對人才計劃現狀的形象總結。
近年來,國家多部委、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人才計劃,為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少政協委員指出,人才項目種類太雜,容易形成重復申報資助等,造成科研資源的浪費。“‘帽子’滿天飛,是人才計劃實施中出現的一種亂象。”王向朝說。
“帽子”過多,重復資助比例高
據統計,目前國家各部委人才計劃已近20個,全國各級各類有一定影響的人才計劃近百個。“每一頂‘帽子’,都與科技資源、職稱、評獎、待遇緊密掛鉤。”王向朝說,由于人才工程事關前途命運,要想在學術界有所建樹,搶“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課。
然而,“帽子”過多過亂,背離了人才計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初衷,負面效應日益凸顯。
“大大小小的‘帽子’形成環環相扣的‘帽子’鏈,有了‘帽子’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在王向朝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資源配置的不公平,一些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在今年教育界別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同樣關注到“帽子”走樣帶來的問題。
丁烈云說,除了項目種類多,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管理分散、重復支持。他說,“一些人才為了獲得不同部門的支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于重復申報各類同層次人才計劃,以爭取更多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杰青”獲得者約1930人,其中530多人同時是“長江學者”。“長江學者”青年項目共實施兩批443人,其中有240多人同時入選“優青”或“萬人計劃”,重復資助比例高達55.8%。
“帽子”太亮,人才背離正方向
讓王向朝更為憂慮的是,“帽子”光環被過度放大,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想方設法以高薪和動輒千萬元的經費吸引各種戴“帽子”的人才。在去年的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鄭蘭蓀就忍不住說:“現在院士專家就像足球隊員一樣,流行‘轉會’,絕不利于水平提高。”
“作為人才引進時,專家、學者都是明碼標價的。”一位全國政協委員透露,某大學對于全職引進院士級杰出人才,提出年薪不低于人民幣120萬元,安家費和住房補貼總和不低于100萬元,而針對杰出人才專家所配置的科研啟動經費視學科發展而定,最高可達2000萬元。
在政協委員們看來,用人單位競相抬高價碼,這是一種不良的導向。
丁烈云指出,這種局面還帶來另一個問題。由于擁有國家“人才頭銜”的學者稀缺,有的用人單位將“人才頭銜”變為“人才定價依據”,“人才頭銜”越多越高,享受到的待遇也就越高。地區財政經濟條件好,人才的待遇就高,造成了人才的不合理流動。
王向朝說,搶“帽子”使很多青年人才偏離了正確的研究方向,為了湊論文、拿“帽子”,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創的,只做跟風的。“結果是離論文近了、離成果遠了。離‘帽子’近了,離貢獻遠了。”他指出,這同樣加劇了“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浮躁之風。另外,搶“帽子”也助長了學術界“拼關系”的不良風氣。
“以上問題如果不解決,人才項目的實施可能有違設計初衷,影響學者潛心搞研究、做學問。”丁烈云說。
“帽子”回歸,人才考評須完善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何力看來,人才計劃亂象的背后,是科技評價體系的亂象。
“科研評價越改革,評價的量化計算公式就越復雜。”何力認為,作為科研的指揮棒,人才評價不能只關注論文數量、專利數量。
對此,王向朝也建議,加強“人才工程”的過程管理。比如,完善評選機制,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公眾參與監督。評選標準的設定,也應以實際能力和潛力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輕本土、重學歷輕能力、重論文輕實際貢獻等。另外,完善人才的跟蹤評估和淘汰制度,評估不達標者予以“摘帽”。
何力感慨,在國外,“人才帽子”只是一種榮譽,與科研評價并不掛鉤。不少政協委員指出,解決人人追求“帽子”的問題,首先要剝離“人才工程”的利益因素,讓“帽子”回歸為一種榮譽。
不少政協委員建議,我國科技評價體系建設中,應對科學、工程和技術等不同人才梯隊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建設一套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系。
王向朝提出,在頂層設計方面,應對當前國家層面上的各種人才計劃梳理整合,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才計劃體系,避免政出多門、定位重疊問題。另外,盡量限定同一申請人的人才項目申請數量,避免一人多冠,贏者通吃。針對高層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導制度,一方面讓高層次人才的收入與其貢獻相匹配,另一方面設定薪酬上限,避免不正當競爭。
丁烈云建議,要完善人才評價考核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對重要的人才計劃入選者,弱化短期、硬性的論文考核指標,延長考核周期,鼓勵長線研究,更加注重學術水平和實質貢獻的考核。
“地方政府應梳理本地不同層次的人才計劃,使之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并適應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的科研經費統一申報平臺,避免科研經費重復資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王向朝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政協委員 專家